第三百零三章 知道我在追你嗎?
稍停,齊策一聲歎息:“這麼做……就是太廢木材了,為了在入冬之前修好城牆,並修建足夠的房屋,我們建立了一百一十多座磚廠,可憐河間這片地方,千年以來少有人居住,可謂古樹森森,繁花似錦。但因為這百餘座磚窯廠的運作,臨江一片地方的森林已經讓我們砍盡了。”
對齊策的感慨,趙武顯得無所謂:“反正我們在河間中心位置留下了一片古森林……對了,我們抓捕了多少本地土人?”
齊策答:“約有千餘人……本地土人體力不行,這裏常年吃不到鹽,齊國的鹽他們吃不起,晉國的鹽——此地人少,市場容量小,我晉國商人很少願意過來。本地土人因為常年吃不到鹽,故而身材矮小,虛弱無力。
我們登岸後,土人都逃入叢林中躲避,這些天因食物缺乏,又偷偷走出森林,當地領主收容他們後,發覺這些人不是幹活的材料胳膊上沒勁,稍重點的的體力活根本無法指望,而技術活嗎……也指望不上。
所以,領主們對抓捕當地土人都失去興致,他們願意逃就逃吧,反正,隨著大路修建完畢,土人僅有的識路作用,也將消失。”
趙武哦了一聲,繼續剛才的話題:“磚窯廠,燒陶燒瓷——以前我們看在範氏的份上,對陶器產業很少涉足,但我們其實擁有超越範氏的陶瓷技術。別管了,就在當地開窯……”
趙武並不知道,這片土地曾是中國四大高嶺土產地之一,而高嶺土正是陶瓷行業的重要原料。宋代著名的定窯,大約就在這片土地上。不過,趙武倒是記得,代國這片土地還有一個重要的出產——鐵礦。記憶中,遷安、承德一帶就是中國四大鐵礦帶之一。
帶著回憶的神情,趙武慢悠悠的說:“我似乎聽代國人說過,他們這地方也出產能燃燒的石頭——也就是我們晉人常說的煤炭。另外,此地山中,應該還有鐵礦石儲藏,等我們占領代國全境後,將煤、鐵的礦點尋找一番。那麼本地就有了充足的燃料,可以開發製陶業、冶鐵業。
等這兩大產業發展起來了,代國這片地方,或許會成為我們重要的資源基地。”
齊策眺望了一下天空——這個時間,朝歌城白雪飄飄,冀城沒有下雪,但一樣寒風刺骨。齊策目光從飄滿冰淩的江麵慢慢滑過,回答說:“代國這地方水源充分,如果這片地方充分開發出來,也許能成為我們晉國的糧倉——隻可惜,這片地方氣候寒冷,一年當中隻有半年能在田裏耕作。”
齊策停頓了一下,馬上又補充說:“如果本地能開發出陶瓷業,那麼先期開發代地的人就有了收益,陶瓷嘛,無非挖土燒烤。利用這份收益,他們可以將這片土地平整成農田,雖然不免要砍伐樹木,但砍下來的木材正好用於燒製陶瓷……”
趙武緊了緊身上的衣服,提醒說:“走吧,我該動身了……這片森林,樹木長得非常巨大,實在是造船的好材料——該提醒一下他們,燒製陶瓷的時候,盡量選用不成材的木頭,等我們找見煤炭,則讓他們盡量用炭燒陶。炭的火力足,燒陶不浪費。”
正說著,趙丹從城牆下的台階搖搖晃晃的爬了上來,自小受寵的趙丹在營養上不免充足一點,他是趙氏家族唯一的胖子。十多歲的小孩長著一副圓滾滾的身材,披著小號的鎧甲,手裏拿著比匕首長不了多少的小劍,稚聲稚氣的呼喚趙武:“父親,車馬已經準備了。”
趙武點頭:“策,你留在冀城幫我主持當地事務,一切拜托你了。”
齊策親自送趙武下城:“主上放心,昨天我接到報告:河間通向東海的環江大道已經修築完畢,主上順著這條道走向海邊,也好沿途巡視河間府的工作。”
侯晉接過話題:“我的戰船停在河口,等主上到了河口,就可以轉乘我的海船,渡江抵達東津。”
此刻,莒國國君正冒著風雪一路急趕。
老天似乎也在刻意為難這位可憐的倒黴蛋,濕潤的寒冷空氣始終飄蕩在莒國國君頭頂——用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莒國國君走到哪,哪裏就下起了暴雪。
大雪一直追隨著莒國國君的行程,飄蕩到了齊策的領地。
早年間,齊策修建的那座大橋現在繁榮起來,莒國國君抵達的時候,江邊,一隊隊齊國人背負著簡單的行囊,排隊等候過橋,這些人臉上充滿希望,準備前往河間掙足今年的零花錢,起碼也要讓自己今冬不再陷於饑餓。
江邊上飄浮著許多冰劃子,無數商人用這種簡易小舟,借助封凍稍晚的黃河南支流,從東海邊源源不斷的運來海量的肉食,準備通過這座大橋輸送往河間。而他們的同行、那些剛聽聞河間賺錢的消息,從家鄉趕來的商人們,則隨身帶著家鄉的各種特產,站在橋邊的隊列中,等待輪到自己過橋,往河間尋找發財的機會。
趙氏河間墾荒的消息正在發酵。列國都知道趙氏富裕,這次趙氏一口氣雇用十萬齊國勞工。目前,光是為這十萬齊國勞工服務的人員,就超過了二三十萬之眾。絡繹趕來的各國商人,都打算在這個冬閑的時候,前往河間尋找點充饑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