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如同白駒過隙,彈指之間,又是一年春天。
冤句城外,西河岸邊的柳樹又冒出了新芽,河中的蘆葦開始泛出綠意。憋了一個冬季,河水終於開化,蕩漾著粼粼波光,幾隻鴨子開始在河中隨意的暢遊,偶爾仰起脖子,傳來幾陣嘎嘎的叫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冤句地處北方,自然是沒有河豚,不過此時正值春暖,乾坤一片生氣。
冤句城內,黃家大院。
“街門二尺八,死活一齊搭。”黃家作為冤句的豪門大戶,大門自然不僅僅是二尺八(約九十厘米,家庭婚喪用的較大器具轎和棺材均可通過。這個尺寸是符合“魯班尺”吉利數的。)兩雙大扇門開為五尺六寸六分,視為吉門,如今大敞。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倒也是天朗氣清。
青磚大道之旁,黃家大院此時好一番熱鬧。
今日既不是新年眾人來訪,也不是中秋重陽佳節,不過遠遠的看去,每一個黃家人臉上帶著喜意。
車水馬龍,車轎不休,冤句城內三教九流此是都雲集在黃家。
青石道上,一群男子緩慢走來,不同於其他剛來之人,卻是一身文人打扮,遠遠的看去卻是和那些前來道賀的草澤英雄大有不同。
“今天黃家小郎君百日,我等前來叨擾,望黃兄多多見諒啊。”走進黃家大院,一個俊俏男子為首,一身文士打扮,寬大長袖,暗花青色水衫,將整個身子遮住,手裏一把紙扇,以玳瑁為扇骨,上撒有捶金,倒也顯得奢靡,在周圍這些漢子之中也算得上著實翩翩佳公子了。
“嗬嗬,石兄,哪裏的話啊,知道幾位要來,我可是等候多時了。”黃正看見來的幾人臉上的笑意更盛了,今日正是自己那個小兒子百日慶賀,今日來人如此之多,讓黃正感覺臉上也十分有光。
黃正父子並不是世代販私鹽之人,隻因為現在的大唐帝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夜不關門,路不拾遺的時代。苦難降臨這個世間,征戰不休,災荒不斷,即使人們的生計也成為了問題。
朝廷腐朽,皇室失德。無數人也是走投無路,踏上了如此之路。而黃正父子隻不過是這些芸芸眾生的一員。
黃正父子曾經都是冤句縣衙內幹過差事,拳腳功夫都是十分不錯。後來生活所迫走上了販私鹽這一條路。
販私鹽雖然是被朝廷所不容,如今皇室並不如以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為了鹽業巨大的利益,總有人鋌而走險。
更何況冤句一地,黃家勢力盤根錯節,朝廷也是毫無辦法。
雖然黃家略有財錢,但是平日裏卻是樂善好施,經常在饑荒之年救濟周圍鄉裏鄉親。而且黃家廣有土地,店鋪,而且租金倒也十分的低,周圍的鄉親也願意租種。因此在冤句黃家鎮也是聲望顯赫。
再加上黃正父子都是性格豪爽之人,在冤句廣交八方朋友,三教九流,皆是相交,來往四海八方之人都曾聽聞黃正父子仁義之名。
黃正父子集結一番身強體壯之人,販賣私鹽,在冤句白道**之中倒也誰也給幾分薄麵。
加之當時的鹽價很高,因此販賣私鹽的收入十分的可觀,因此黃正父子未曾以租地為生,算是可憐那些鄉親們。
黃正口裏的石兄,原名是叫做石軒,家中書香門第且頗具錢財,是這十裏八鄉有名的才子,頗具才氣,相傳出口能吟,筆落成章。如今解試已過,取得舉人之名,就待明年進京趕考,如若一朝高中,便是鯉躍龍門,光宗耀祖了。
前途無量,可不是自己小小的私鹽販子可以相比的。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曠蕩恩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科舉製起於隋朝,於唐朝逐漸完善。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