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互聯網上,這個問題被進一步討論,假托孔子之口,變成了一個“三季人”問題。
——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子貢問時》
在孔子的時代,“季”這個字卻並沒有“季節”的意思。而是表示順序,如“伯仲叔季”。
也因此,這篇文章應是後人偽作。
不過,這篇文章是不是記載孔子的,其實也並不那麼重要。在後現代,“孔子說過”與“老子說過”也沒有太大的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被解構的符號。艾倫認為,這裏最重要的東西在於“三季人”問題。
簡單來說,有的生物隻能存在三個季節。在他的生命之中,整個世界也隻有三個季節。那麼,這個世界有三個季節還是四個季節真的重要嗎?
這正體現了莊子《逍遙遊》之中的觀點。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早上出生的菌類(現代也可以理解成生命周期更短的細菌),永遠不會知道夜晚究竟是什麼樣子。
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與秋天。
百度百科之中說:這比喻“見識短淺”。
————
但是,當艾倫真的開始反思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問題:
“見識短淺”真的不好嗎?
“大”就是好嗎?
在那個時候,他突然回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中國的詩人。之所以隻說中國,是因為他也沒看過外國的。雖然他穿越到了英國。不過他還沒有來得及進入溫徹斯特公學,學習文法,高爾夫和莎士比亞,毛姆和蕭伯納的戲劇。或許將來他會更加了解?不過現在的艾倫肯定是並不知道了。
李白在回望鯤鵬的時候,曾經寫過: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李清照在回望鯤鵬的時候,曾經寫過:
“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柳永稱讚金陵,曾說: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動不動就是“九萬”,“十萬”,“三山”。
九千萬,九千億,九千兆裏那麼高,從概念上講,對於人類來說有多大的聯係?
原來並不是“大就是好”。
莊子在兩千年前曾經說過:
“大並不是好。”(大意如此)
他窮盡自己的能力,描述了一個窮盡人類想象的巨大怪物。
這個怪物是人類難以想象的龐大。
大就是好。
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是鳥也,海運則將起於南冥。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種超級大魚變成了超級大鳥。
一旦海風來了,他就會像候鳥一樣從北邊的大海飛到南邊的大海去。
————
在年少的時候,艾倫曾經以為,
這是鯤鵬強大的表現。
鳳棲梧。
鳳凰非梧桐樹不棲。
————
可是後來,艾倫才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非要”有海風才飛翔,
和“隻有”有海風,才能飛翔。
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而且,這區別還很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