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馬團長問,“兩位老嬸,這龍王廟建於何時啊?”
一位老婆婆便說,此處建龍王廟,最早可追溯至秦末漢初時期。
當年,劉邦被項羽封漢王,在樂州屯兵休養,並於淩江岸邊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後,眾師出秦嶺,直搗中原,建立大漢!
據說,最初的龍王廟,是由蕭何親自勘定廟址,一時間,香火盛極!
龍王廟自建成之後,一直香火不斷,代代相延至今。
多年來,淩江屢有洪水泛濫,但無論洪水如何肆虐,將房舍田地淹沒,但那高大土包,土包之上的龍王廟,高高聳立,洪水隻到土包之下,再無上漲,盤旋幾圈,便又流去,始終未被淹沒過……由此,民間方才有了“大水衝了龍王廟——(豈不是)一家人不認一家人了”的說法……
唐顯慶二年,樂州大旱,流民齊聚龍王廟下,數百人雙膝碾地,禱告求雨,是年六月,天降甘霖……
北宋至和元年,樂州大旱,災民焚香於龍王廟,後又編織柳龍起舞,其後,旱情緩解……
明隆慶四年,百姓集資重修龍王廟,是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祥瑞吉昌……
清道光二十一年,樂州大旱,龍王廟下,災民數千,頭插柳枝,腰係紅布,手中執香,禱告求雨……
“要說現在這廟裏的龍像,老一輩的人說,差不多就是道光二十二年左右供上的……”另一個老婆婆說,“年頭可是長哩……”
話至此,胖墩士兵覺著火候可以了,便“趁熱打鐵”地說,“兩位老嬸嬸,我們設法將這龍王廟,重新修整一番,你們說可好?”
兩個守廟的老婆婆,自然連連點頭說好,但眸中卻是疑惑之色:你們好端端的,怎就要提說重修龍王廟的事兒呢?
“是這……”胖墩士兵與馬團長交換了一個眼神,故意咳嗽一聲,而後說,“我們受上峰之命,要逢廟結緣,並選擇廟宇進行重建……”
“當然,你們也曉得,這回去後,跟上峰彙報起來,空口白牙的,也不能成為把柄,是吧?”
胖墩士兵越朝下說,兩位守廟老婆婆眼裏的疑惑,非但沒有隨之淡了去,反倒越發重了……
“所以,我們把幾個龍像運回去,給上峰一個交代,過過眼……”
“你們放心,我們是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集團軍**師轄**團的……”
胖墩士兵話未說全,馬團長從兩位守廟老婆婆的眼神中,已然看出了不對勁兒:那分明是深深的懷疑啊!
怎麼,當我們是土匪了?
果不其然,其中一個守廟老婆婆,淡淡一笑說,“你們過來禱告是假,想運走龍像是真吧?”
“不不……不是……”胖墩士兵支吾著……
胖墩士兵向馬團長投去求助的眼神,馬團長此時能有什麼好說辭?
馬團長心下抱怨著胖墩士兵:運銅龍這事兒,不管咋說,也應該先跟陳先生知會一下的。倘若陳先生點了頭,問題肯定好辦!可你倒好,猴急不穩,搶著說話,這下好,讓兩位老嬸嬸懷疑了吧……
胖墩士兵也抱怨著馬團長:你瞪我幹啥呀?剛才我用眼神,跟你請示了的,你應允了的,我不說,事兒還是捅不破呀!
兩人正心下慌慌著,一位守廟老婆婆走到龍王殿西邊牆下,扯動了拴係著一大銅鈴鐺的牽繩……
“當當當當……”
一陣清脆的鈴鐺之聲,在龍王廟高台上響起,此處高勢,聲波易傳,層層蕩開去……
龍王廟的銅鈴鐺,一般是用於重要祭祀節日,召喚民眾所用,另外,便是遭遇賊匪強盜,破壞之徒等等緊急情況時所用的。
因而,鈴鐺聲一響,三合灣的鄉親們,耳朵立刻豎立起來了,紛紛朝龍王廟高台趕來……
“老嬸嬸,老嬸嬸,你們這是……”
“哎呀呀,我們不是……”
馬團長和胖墩士兵正解釋著,卻見龍王廟高台下,已有一大群的鄉親們趕來,黑壓壓一大片,全是人……
“這些兵匪要劫龍王廟!鄉親們,打死他們——”
“衝啊,保護龍王廟!”
馬團長擔心高台下的士兵們,一時急了,動起火來,惹出人命大事,不但將運送銅龍的事兒弄黃了,也對不住人家陳先生的一番地主之誼,便急忙從石階上朝下跑,邊跑邊喊,“誤會,全是誤會……”
胖墩士兵見高台下的民眾人數眾多,且好多人手裏皆提著鋤頭,氣勢洶洶,擔心馬團長的安全,也朝下衝,並大喊,“團長,小心,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