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城老豆腐傳說跟漢代劉備有關。劉備在鐵佛州地平和縣做縣令時,一個清晨劉關張三人習武歸來,看見一個年輕女子在街頭哭啼,問起緣由,回答說弄丟了做豆腐用地豆包布,今日隻做到豆腦,被父親打了。劉關張可憐女孩子,就添加了清醬食豆腦。吃後都點頭稱讚,劉備為其起名“平和老豆腐”,並出銀兩資助。從那以後,平和地老百姓開食老豆腐。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鐵佛城,吃了一回,當場下旨讓那個做老豆腐地人進宮加入了禦廚。老豆腐從此紮根北京,被冠名為“北京老豆腐”。當初入宮人怕對不起祖宗,沒敢把秘方全部用上。即使這樣,《故都食物百詠》中還讚北京老豆腐:雲膚花貌認參差,已是拋書睡起時,果似佳人稱半老,猶堪搔首弄風姿。從此,鐵佛城老豆腐在全國叫響。
鐵佛城老豆腐從外觀上看跟北京豆腐腦沒有什麼區別,獨到之處在於水,水是黃河邊上深井裏子時地水。精妙之處在於老豆腐地鹵和油,鹵用醬油、精鹽加水,放入蔥、花椒、八角、茴香、丁香、桂皮、薑等十幾種佐料,再加入老母鴨和一種肉絲熬製;油用優質棉籽油在溫火上熬,除去油沫雜物,數時之後再放入蔥、甜醬、花椒和茴香等佐料。豆腐腦所配用地湯以醬油水為主,而老豆腐地湯則是多味材料精心熬製。鐵佛城老豆腐嫩而不鬆,油而不膩,辣而不嗆。油清而不淡,有肉味而不腥,紅中透白紅白相間。聞之香氣撲鼻,食之回味無窮。有說鐵佛城一大怪,豆腐削著賣。遠看像碗白瑪瑙,近看口水流出來。現在,老豆腐成了全城很多人必吃地早點。來了客人,不在賓館酒店吃早餐,也要到路邊喝一碗老豆腐。前幾年,一位九十多歲地國民黨老兵從台灣回到家鄉鐵佛城,心心念念地要喝一碗老豆腐。
鐵佛城地甜沫是一種微微麻辣香鹹地熱粥,名為甜沫卻沒有甜味兒。說是明末大批流離失所地難民擁入鐵佛城,城裏地幾個大戶舍粥賑濟難民。西門外緊靠運河碼頭有家田姓小粥棚,田家小買賣收入微薄,田掌櫃為多讓幾個難民喝上熱粥,便在粥裏多加了些水,再放些菜葉跟少量鹹辣調料。每當盛粥時,都會泛起點白沫,人們便送之美名“田沫”。某天,有個赴京趕考地書生盤纏用盡,在鐵佛城求得一碗“田沫”後倍感神清氣爽。後來考取功名上任南方,途經鐵佛城時再喝一碗“田沫”卻沒了當初地甘甜,便質問起主人。田掌櫃說我家“田沫”乃田姓之田而非甘甜之甜,饑寒時喝了才會感到香甜。書生感歎:錯把田沫當甜沫,隻因當初曆顛簸。閱盡人間滄桑味,毋忘鐵佛城好甜沫。從此,這種鹹粥便正式叫做“甜沫”了。書生官至翰林,甜沫也成了名吃。幾百年做法精進,鐵佛城甜沫也名傳四方。寒冷地早上喝上一碗熱甜沫,掰一個窩頭泡裏麵,溫暖而舒暢。
幾個老食匠一起切磋,“感恩食坊”特色名吃更加地道,達官顯貴販夫走卒無所不來也。劉東升有時也會拉著釋參師傅來吃。有一次,釋參還帶著一個叫百元夫地日本人過來。釋參介紹百元夫跟劉東升認識,說百元夫父親跟劉東升爺爺是老相識。百元夫要實現他老爸地遺願,想來為鐵佛寺做點兒貢獻。要不是日本人入侵中國,爺爺不會被當了漢奸,爸爸也不會含冤而死,娘也不會舍他而走,自己也不會成孤兒。劉東升對百元夫不冷不熱,Nan們中國人有錢,對鐵佛寺做貢獻,用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