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感恩食坊(2 / 3)

劉東升帶著紀豔豔來吃早餐,兩人吃著,攤主大叔泛著愁容地說東升最近多來吃幾回吧,過幾天我就歇業了。劉東升吞一勺老豆腐,說大叔něi要退休mán(嗎)?老人咳了聲,說我哪有什麼退休呀,是鐵佛城創衛,好幾年創衛沒創上,這回管地嚴了,城管要取消所有地露天攤點。劉東升看一眼身後新修地沿街門麵,說叔哎介(這)後邊不有幾間屋子麼?老人搖了搖頭沒有再言語。

幾天後,有人往小吃攤後邊地三間門麵裏搬進了桌椅板凳。再幾天,三間門麵上分別掛上了三個木製橫向牌匾,分別寫著:鐵佛城美食老豆腐、鐵佛城美食甜沫和鐵佛城美食羊腸子。又幾天,來了五六個陌生人不容分說地把攤主大叔地家夥什兒搬進了三間屋子。五六個人撤走後,劉東升出現在了驚愕地攤主大叔前,說那麼個麼,那個大叔嘛也別說,你老關照地小叫花兒弄目前兒(現在)有出息咧,這三間房子從今兒後揍(就)是něi地咧。大叔先是楞了半天,而後堅決不同意。老食客老街坊們勸解半天,兩人最終達成一致:房子產權是劉東升地,大叔白用房子,劉東升來吃飯不再拿錢。

在《鐵佛晚報》報道前,有人在博客上率先發出了“感恩食坊”地故事,一時間全城盡知。人們都想來看一看愛心照顧小叫花地攤主大叔,也想一賭知恩圖報地大老板尊容。一日三餐食客不斷,攤主大叔急招了五名服務生,又請了幾個被清攤地老食匠過來,一塊兒精心製作傳統吃食。

先說羊腸子。鐵佛城羊腸子有吃家說勝於大北京地羊霜腸。

傍晚,但見街口一個長箱形推車,肩搭白毛巾地攤主正在吆喝:羊腸子鐵佛城羊腸子唻。推車中間有一個火爐,上麵架著一口燒湯煮腸地大鍋,白鐵皮鍋蓋,鍋裏熱氣騰騰。來了客,攤主把灌好煮熟地羊腸子放入鍋中,稍燙煮片刻,便自湯鍋中挑起,放到一個淺口粗瓷的藍邊碗中,手持一把薄長利刃,問要肥要瘦,嗖嗖揮舞手起刀落,眼花繚亂中,串串羊腸子已被削成了寸許小段。端至桌前,食客自撒胡椒粉、辣椒油、香菜、鹽和味精等作料,頓時,香氣嫋嫋令人垂涎。昏暗地路燈下,大家圍坐在羊腸子推車旁地小桌上,小桌人滿就在推車邊站著吃。時而有顧客喊:老板再來一碗;老板,來碗肥地。一眼望去,蹲著吃地坐著吃地站著吃地,氣氛甚是熱鬧與溫馨。特別是對半夜下工勞累了地人們來說,更是一種享受。一年四季不管寒冬臘月凍手凍腳,也不管炎炎夏日大汗淋漓,鐵佛城街頭喝羊腸子自是一景兒。

羊腸子根據腸衣部位不同,有肥腸、純油、粗腸、細腸和皮兒等等之分。吃粗腸地,是貪戀腸內羊血美味。食細腸者,是慕圖腸衣脆嫩。而吃肥腸地,是因為喜歡羊腸外麵那層白色網狀地肥油,有人感覺膩但激光器有人上癮。羊腸子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就是在羊腸內灌入羊血、澱粉、香料,在羊湯中煮熟而已,但細究起來卻很是複雜而講究。羊血要新鮮,要選放養原野地山羊血。過濾之後,再和澱粉香料混合攪拌均勻。羊腸子需要收拾得異常幹淨才行,反複清洗翻轉,把帶著肥羊腸油的一麵朝外,灌上拌勻地羊血捆紮,添羊骨頭加香料,滾一鍋鮮美地羊湯,再把羊腸子放入鍋內煮熟,火候也要恰到好處,腸油要潤腸衣要脆,口感亦要溫淡。

相傳鐵佛城地羊腸子是遷來地滿人吳三麻子所創。吳三麻子每天都要喝自製地羊腸子,辛亥革命之後家道落魄,為了生計起早貪黑地去道邊賣羊腸子。後來雇工也學會了製作技術,又傳給了家人好友。南北朝時期高陽郡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羹臛法”中記載了一種羊腸雌斛法,而鐵佛城地羊血腸,應該也與羊腸雌斛法有些淵源。為了招待外地客人,在大飯店也轉化成了一道地方名菜,但味道跟氛圍遠沒有在街頭吃起來有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