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道:“如世續大人所言,海外華人己反叛朝廷,自立為王,亂臣賊子,朝廷又何故不出兵征伐,以絕後患呢?”
聽了袁世凱的這話,除了慈禧仍然一付閉目養神的樣子,其他人的臉上都有些不大好看,其實清廷自然不是不想出兵進攻華東政府,而是還有幾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根本就打不過華東政府,隻是這些話大家心裏清楚就行了,不能放到台麵上來說。
不過表麵文章誰都會做,世續立刻道:“非是朝廷不願,而是自庚子國變之後,回京不過三年時間,朝廷元氣未複,當務之急乃是休養生息,實在不宜輕啟刀兵。”
那桐也道:“莫非袁大人有什麼奇謀良策,可以攻破海外華人嗎?”
袁世凱搖了搖頭,道:“我也沒有什麼奇謀良策,而且世續大人所言極是,現在朝廷應是休養生息,確其不宜輕啟刀兵。”
這時慶親王、張之洞、瞿鴻禨等老臣都露出了深思之策,他們都是官場的老油條了,已經隱約的聽出了袁世凱的意思,不過那桐還沒有反應過來,道:“我還以為袁大人有什麼高見呢! 原來也不過如此。”
袁世凱冷笑了一下,道:“即然朝廷此時不宜輕啟刀兵,那麼肅親王之舉實在是不智,無故去挑恤海外華人,豈非是有違朝廷之意,萬一引來海外華人的報複,萬一惹得海外華人與朝廷兵刀相見,將置朝廷於何地。”
那桐、世續聽了,也都張口結舌,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而袁世凱也不理他們,麵對慈禧、光緒,又欠了欠身,道:“太後、皇上,肅親王此舉目無尊上、結交匪類,恣意妄為、冒失之極,不顧朝廷安危,挑恤強敵,實在是罪大惡極,萬不容赦,臣非是不念其宗室之情,但如不加以嚴懲,若是朝中大臣均校仿之,恐又有庚子之禍,故此臣萬死進言,還請太後、皇上三思。”
其實這幾天裏袁世凱心裏一直就在揣摩,慈禧對肅親王到底是什麼態度,到底打不打算嚴懲肅親王,幕僚大多都認為慈禧並不會嚴懲肅親王,理由是慈禧對海外華人相當敵視,肅親王的行為至少是給海外華人製造了相當大的麻煩,也算是幫慈禧出了一口氣;而且肅親王畢竟是宗室,慈禧要穩固自己的權力,宗室對她的支持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處理肅親王時,還是會有所顧忌的。
不過袁世凱並沒有輕易的相信這些意見,而經過他的認真分析,最終認為慈禧實際是想嚴懲肅親王的,首先如果把華東政府完全當作一個敵對的政權來看待的話,那麼肅親王的行為就顯得十分可笑,雖然是給上海新區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對華東政府的整體實力卻沒有什麼影響,因此在清廷明明沒有足夠的實力情況下,卻去挑恤一個強大的敵人,顯然是相當不智的。其他人沒有看到這一層,是因為在潛意識裏,還是將華東政府看成清廷內部的一個割據勢力,而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敵對勢力。
其次是肅親王的這次行動,是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無論是不是被日本當了槍使,但和日本有勾結都是事實,而且肅親王行動並沒有告之朝廷,反到是通告給不少宗室大臣,在宗室大臣中也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而這幾點都是慈禧最忌諱的事情,勾結外國、結交宗室,獨走獨行,這幾條實際己是構成了抄家滅門的大罪,因此袁世凱才認為,慈禧心裏是想要嚴懲肅親王。
但袁世凱也有一點算漏了,就是盡管慈禧心裏想要嚴懲肅親王,但肅親王的宗室身份還是讓慈禧有所顧忌,因此需要有一個人出來唱黑臉,替自己去擋宗室的仇恨,而這個人選自然就是袁世凱,本來袁世凱就和宗室有極深的矛盾,由袁世凱出麵擋槍,肯定可以將其他宗室的怒火吸引過去,而且如果真到了萬不得己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打壓袁世凱,來緩和與宗室的關係。
在慈禧點名要袁世凱表態時,袁世凱也明白了慈禧的意思,就是要讓自己來當這個惡人。不過袁世凱到也並不介意這個惡人,因為現在他和清廷宗室派之間的矛盾極深,因此就算自己不當這個惡人,宗室派也不會放過自己,因此還不如自己主動一點,這樣不僅可以打擊宗室派的勢力,而且還能賣慈禧一個人情。
當然袁世凱也十分清楚,如果宗室派再鬧起來,慈禧很有可能把自己又拉出來再打壓一頓,以緩和宗室派的情緒,不過這種打壓主要還是形式上的,落到自己身上,軍機大臣的位置多半是保不住了,直隸總督也不大靠得住,但會辦練兵大臣這個位置估計還是會給自己留著,畢竟自己這次是替慈禧擋槍,而且朝廷畢竟還是需要能實事的人,要論起練兵來,整個大清裏確實找不出幾個能超過袁世凱的人來。像什麼鐵良、榮慶雖然都號稱知兵,但實際都是紙上談兵,而袁世凱是經曆過真正戰場的人,這一點是鐵良、榮慶之流完全無法相比的。而對袁世凱來說,軍機大臣、直隸總督什麼的,都不重要,隻要手裏有軍權,就有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