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節 新式武器(3 / 3)

“我們現在能夠量產蒸汽動力的三發艇,完全可以使用現成的裝備改裝而成。”文德嗣對這件事很熱情,又開始推銷他的杆雷艇了

所謂三發艇是造船廠為了統一近海和內河使用的小型運輸艇所製造的標準化機動艇。按照體積大小分為大發、中發和小發。

文德嗣的提議是使用木殼中發艇作為基艇,這種艇的滿載排水量15.5噸,全長13米,寬2.9米,型深1.5米,平均吃水0.78米。裝一台隨巢型小型蒸汽機。滿載時速度4.5節。雖然速度稍慢,在港口和沿海港汊內運用機動性還是綽綽有餘的。

有了機動性,過去為了安全性而采用的電點火也就不再是必須的了。

這種新得杆雷快艇采用蒸汽中發艇作為原型艇,在上麵覆蓋傾斜的鋪設一層鐵板作為裝甲――鐵板不需要多厚,能夠抵擋住火繩槍的射擊就可以。船頭是一根可收回到船體內的金屬長杆。金屬杆的前端有一個可脫卸的扣件與杆雷體接合。杆雷本身為扁平的圓柱形木盒子,內裝30KG的黑火藥。其前端是平整的,上麵有許多帶倒刺的釘子,力求能夠固定在船板上。尾部是一個脫鎖裝置,與雷杆前端的扣件連接。一旦固定完成,艙內的人員立刻拉動裝置使得雷、艇分離。雷杆上的脫鎖裝置聯著發火器的拉火繩,一脫鎖之後,拉火繩被脫離的拉力拉開,拉火管引燃導火索開始燃燒。直到延時結束起爆杆雷。

杆雷的引爆裝置采用的是木柄手榴彈發火裝置,簡單可靠。製造起來對穿越集團的工業也沒有難度。

雷、艇分離之後,杆雷艇可以退回安全地帶,將雷杆收回艇內重新裝雷擇機再攻。

因為采用了蒸汽機動力,杆雷艇的機動力就有了保證。雖然噸位小,速度慢在外海用處不大,但是在窄小的內港亂鬥中還是有很大的作用。

機動性和裝甲可以保證其近距離的混戰中不被攻擊不被跳幫,而杆雷還可以多次裝填。這種艇的成本不大,能夠快速批量製造,用來保護港口正好。

“雷體和船隻的結合性有保證嗎?恐怕要很大的撞擊力才能把雷體固定到船殼上。”

“用劃槳可能不行,蒸汽動力還是夠得。我們可以增加一點有粘性的東西――比如樹膠來增加附著力。”

“這樣全封閉式的裝甲,操艇人員怎麼觀察呢?”

“使用裝甲百葉窗。”文德嗣說,“看到這個突出船體圓形裝甲塔了沒有,塔身上環形布置六個裝甲觀察窗。”

駕駛塔裏是雙人的,一名舵手在前操舵,艇長坐在舵手背後略高的位置上,他的座位可以轉動,通過百葉窗觀察外麵的狀況,舵手根據他的口令操舵,艇長還可以通過內部通話管指揮全艇。

“有兩名輪機兵負責蒸汽機,兩名水兵負責操作杆雷。再加一名候補人員――他可以用來幫忙加煤,全艇七個人就夠了。全艇除了預裝一枚之外,再備雷四枚。”文德嗣指點著他的設計圖。

按照文德嗣的設想,這種杆雷艇在穿越者造出飛輪魚雷之前用來保衛港口毫無問題,它至少比機槍艇的毀傷能力強,一發杆雷足夠炸毀或者重創一艘數百噸的船隻了。

“馬嫋布置四艘,博鋪布置十艘。一半處於升火待發狀態,一半休整。隻要能擊毀二三艘敵船,對方就得嚇得逃命了。”

當即決定向企劃院提交緊急建造十六艘杆雷艇、八艘機槍艇的緊急造船案。

鄔德立刻批準了這項造船案,至於杆雷艇是不是那麼有用,在他看來不是大問題――沒用的話大不了拆掉裝甲當交通艇,反正不浪費。

展無涯得到了何鳴的明確指令,要求在所有工廠內組織民兵。每天抽一小時進行軍事訓練。

“用長矛進行軍事訓練?”

“先用長矛連刺殺和隊列技術。操槍可以用教練槍先頂著。還有投彈――海林那邊已經移交了幾百個教練彈過來。你拿一百個去給工人們訓練。”何鳴說,“我已經向企劃院提交了申請,要求緊急擴大步槍產量,到時候大家就都有步槍了――你要從工人民兵中挑選出政治可靠最為堅決的分子作為基幹民兵,準備隨時調用。”

“怎麼?要拉工人去打仗。”展無涯大吃一驚,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產業工人,哪怕死掉一個都虧大了。

“是讓他們充當預備隊和衛戍部隊。不會調動他們出擊打仗的。”何鳴解釋說,“除了工廠之外。公社和當地的村寨也要進行動員。不過工人自衛隊將會是主力。”(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