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易經起源時代】(1 / 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隨著科技的進步,天文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小,除非出現巨大彗星隕落的噩夢,但是在人類曆史中還沒有一次諸如此類的滅頂之災。擺在我們麵前的最大挑戰不在外太空,而是在我們的地球跟人類社會本身,諸如洪水、地震、海嘯、疾病、戰爭······如果天文稱之謂“天時”,那麼避免洪水、地震、海嘯這類自然災害可以稱之謂“地利”,而避免戰爭、疾病則是“人和”。所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禹時代

堯舜時代,黃河泛濫,堯臣鰩治水不力,被舜處以極刑。舜繼位後,為了平息黃河泛濫,起用鰩的兒子禹,來對黃河再次進行治理。大禹汲取父親堵水失敗的教訓,采取疏導、圍堵相結合的治水方法,最終疏通河道,平息了多年以來的水患。據說就在大禹治水期間,洛水之上驚現一靈龜,身有別樣花紋,令大禹等甚為驚奇。大禹對其解密,推演出了“洛書”。“河出圖,洛出書”中所說的圖就是伏羲時代的《河圖》,而書就是大禹治水時所得到的《洛書》。

大禹治水

堯、舜、禹的“禪讓”

堯舜時代,可謂是人人向往的開明時代。堯舜不僅都是開明的君主,還是禪讓的典範。生活節儉的堯臨終前把位子讓給了以身作則的舜,舜最終把君位又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據說禹本打算把皇位禪讓給益,但是在禹死後,益並沒有順利繼承王位,而是被禹的兒子啟最終繼承了帝位,成了個子承父業的典範。說也奇怪,這大禹在不知不覺中就把位子給了自己的兒子。其實隻能說啟有本領,大家都支持他,當然就反對益來繼承皇位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

想必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吧。就是這為期十幾年的治水,最終使得大禹在群眾眼裏樹立了威望,繼承了舜的位子。據說大禹是黃帝軒轅的後裔,其父鯀是當時的治水能人,但是由於沒有製住黃河水的泛濫,最終被舜給殺了。黃河水泛濫不止,最終就起用了出生於治水世家的禹,這才把水給製住。禹的父親鯀用的是“堵”的治水方法,而禹在父親失敗的啟發下采用了疏導跟堵水兩種方法。

不為人知的“暗曆史”

以上都是些美好的傳說,人們也願意接受這麼美好的故事。其實堯舜禹之間有著更為奇妙的關係,據有關史料證明禹的父親鯀是死於堯舜的權利糾紛,甚至禹還為父報仇,最終流放了舜。這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啊。堯舜禹都是曆史上開明君主的典範,咋還會有這些“暗曆史”呢?其實不然,這人嘛都有私心,都有欲望。

就說這堯吧,年輕的時候既生活簡樸又政治開明,但是一到晚年,就不再跟以前一樣了,而是變得自私了起來,還打算在死後將這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子丹。但是由於舜發現了堯的私心,就發動政變,奪取了帝位,還把堯流放到了平陽,不讓子丹跟父親見麵。可見這堯也夠悲劇的,被臣下流放,上演了一幢君臣異位的悲劇。這個舜啊,也真有當梟雄的手段,他為了穩定自己剛搶過來的位子,還把以前服務於堯的四位功臣給來了個先流放後誅殺。而禹的父親鯀就是死於皇權之爭的四大堯臣之一。

據說這鯀死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沒能治服黃河水的泛濫,這是舜為了除掉他而找的個治水不利的罪名把他給殺了。這個說法還真能耐得住推論。說的也是,你說既然這鯀治水不行,那舜為何又要起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黃河水泛濫不休,作為君主的舜在群眾的壓力下不得不起用鯀的兒子禹。當然了,禹可以起用,但是為了不讓其行不軌之事,為父報仇,還得派人監視他。於是乎,大禹知道不妙,就隻能做事特別謹慎,專心治水。這也就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真正原因。不是不想家,不是不惦記老婆孩子,而是怕舜以擅自離職、延誤工期的借口來治他的罪。這說法確實能站得住腳。你想這第一次過門不入自己家的時候正逢自己懷孕的愛妻生病。第二次就連兒子在妻子的懷抱裏向他揮手,他也沒去。這第三次兒子都十歲大了,把他往家裏拽,他隻是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說了一聲: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說來這大禹也真不幸,一邊得令於有殺父之仇的舜來治水,一邊還遭人家監視,就連剛結婚的妻子,還有盼父回家的兒子都不敢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