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鬱離子 1(2 / 3)

青藤看過之後,麵無表情地盯著舒承宗說道:“《紀效新書》乃元敬所著,記錄其畢生所學兵書之大成,但是早已刊行與天下,舒老弟今日既然拿出,其中必有原因,願聞其詳。”

舒承宗苦笑了一下,說道:“藤兄說得沒錯,此書確是記載了元敬兄平生所學,但是舒某此刻手中這本卻不是刊行於天下的通本,而是是秘本,藤兄請看。”他說罷伸手將書翻至最後一卷放在了青藤麵前。

青藤“哦”了一聲順著舒承宗的手指看去,果然見那第十五卷卷首上寫了幾行字:第十五卷係元敬於浙江台州親筆記錄自誠意伯劉伯溫嫡傳後人之口述,所述皆為平定天下之奇謀戰法,因此凡後世觀看研習者,無論戚家後世子孫與否,凡意圖不利於我華夏民族和大明江山者,天地鬼神共殛之!

青藤微微顫抖著將書卷拿起,小心翻看起來,神情竟有些凝重,半晌,才抬起頭,看著舒承宗疑惑地問道:“這卷書莫非是……是劉伯溫所著的《百戰奇謀》?難道世間竟真有此奇書?”

舒承宗緩緩點了點頭,答道:“如若元敬兄推斷不錯的話,此卷書確為誠意伯所著的《百戰奇謀》。”

青藤更加疑惑道:“願聞其詳。”

舒承宗點頭道:“兩位兄長當還記得初到舒聚源酒坊那天的情形,這一切須從那之前的一個月說起。一日晚間我忽然接到元敬兄遣來的一個親隨,見麵後他交與我一封親筆信和這卷書,然後便匆匆離去。我看完後不禁又驚又怕,原來元敬兄在信中言道,自張太嶽公離世後他被調往廣東,自知他已經時日無多,斟酌再三,終不願意看到此奇書就此湮沒於凡塵,因此將此書秘遣專人交與我,並將其來龍去脈在信中交代得一清二楚。我看過以後覺得此秘本事關重大,於是把秘本藏到一個隱秘所在,果不其然,不久就有悍匪姚梟倫一夥上門搶奪。可是昨夜之事與此秘本恐怕也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我思索再三決意取出做一了斷。既然兩位兄長心意已決並因此怪罪承宗,我便將此事的來龍去脈詳細說與兩位兄長,你們也給我參詳一下。”

青藤先生又拿起秘本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舒承宗,問道:“舒老弟幾年莫不是一直把秘本藏於你舒聚源的窖池之中?”

舒承宗笑著點了點頭:“難怪連黃口小兒都知道‘聰明不過徐文長’,果然什麼事都瞞不過你的眼睛。”

青藤笑道:“舒老弟此言差矣,是瞞不過為兄我的鼻子,不過也是你那窖池的酒香實在太過濃鬱,從你一進來便滿室彌香,便是想猜不到也難。舒老弟你說說這秘本的來曆吧。”

舒承宗點了點頭,道:“據元敬兄信中所載,嘉靖四十年,他在浙江台州府抗倭軍營。一日忽然得報,說有一個農夫模樣的老者自稱有重要事務必須麵見戚繼光將軍本人,左右都怕是倭寇派來的刺客,因此想要將人直接拿下或打發走。

元敬兄卻覺得有些蹊蹺,因此命人將來人引入帳內,見來人是一老者,雖然一身農民裝束,但氣宇不凡,老者一進帳內便提出請戚將軍屏退左右,說有要事相稟,決不可有第三人在場,否則便轉身離開。元敬兄見老者氣宇不凡,於是不顧反對,將左右都請出大帳外,並安排專人在帳外看守,老者這才開口。豈料老者甫一開口,元敬兄便大吃一驚,原來這老者竟說自己是誠意伯劉伯溫的後人。”

青藤聽到此處若有所思了一會兒,然後苦笑道:“我與元敬在浙江共事長達數年,彼此也算知交,竟從未聽他隻言片語提起此事,想來汝貞對此事也是毫不知情。誠然如老者所說,他應該是劉伯溫次子劉璟的後人。”

舒承宗點頭讚道:“藤兄博聞廣識、料事如神,小弟佩服!那老者確如藤兄所言,說自己是劉璟的後人。他和元敬兄講了一段往事。

早在本朝開國之初,劉伯溫始被太祖皇帝封為誠意伯之後,見微知著,於是便想盡力保全自己的畢生心血。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尋常百姓尚且了解自己的兒子,何況精通易經風水、才智堪比諸葛的劉伯溫?

劉伯溫對於自己兩個兒子所知甚深,長子劉鏈耿直,卻過於剛烈,次子劉璟相比更加內斂,因此他決定讓長子世襲誠意伯,而次子劉璟一脈,世代為家族保守一秘密,即口傳心授一段話,並嚴令絕不許見之於紙墨。

劉鏈仕途一路順風順水,卻被胡惟庸所忌,最後遭陷害含冤慘死於井中;而次子劉璟深得太祖和建文帝器重,卻不料遭遇靖難之變,劉璟性格雖然低調內斂,但大是大非麵前卻頗具乃父之風,無論成祖如何威逼利誘,他絕不肯事於二主,並口吐金言,稱成祖‘殿下百世後,終逃不得一個篡字’。成祖無奈之下將其處決,不過成祖因其忠勇可嘉,並感念其為忠臣之後,因此並未像對待方孝孺等人一樣,對其族人無一株連,劉璟一脈香火方得保全。

劉璟臨死前在獄中將那段話傳於兒子,並詳加叮囑,隨後他便含笑赴死。其後人自靖難之役後便散落於民間,均以務農、經商為生。其後人都恪守祖訓,每一代均選出品行端正的傳入將祖上傳下來的這一段話背得爛熟,而這位老者便是這一代的傳人。”

舒承宗略微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據這位老者所言,其族人在靖難之變後便自南京流落到江浙,子弟辛勞勤勉,以務農、經商為生,因此日子倒也過得逍遙快活。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卻開始飽受倭寇罹患之禍,江浙百姓苦不堪言,劉氏族人自然也不得幸免。老人目睹山河破碎、百姓家破人亡之慘狀,倭寇慘絕人寰之滔天罪行,他思索再三,和族人商議後決定將口口相傳的這段話傳於一位賢能之士,以便能夠助其蕩平倭患,還百姓一個清平世界。因正值台州大戰之際,他得知戚家軍的統帥在此,才找到元敬兄,當麵把這段話背誦出來隨即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