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江陽醉
江陽酒熟花似錦,別後何人共醉狂
明.楊慎
曾寫出“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般膾炙人口之千古絕句的明朝大才子楊慎因‘大禮議’事件遭嘉靖皇帝貶斥,流放滇南三十餘載,期間楊慎曾短暫旅居江陽,他對瀘州大曲推崇備至,於是就有了卷首那兩句感懷名句。
江陽,東與巴國接壤,南和貴州連界,長江、沱江在此彙聚,而江陽城恰如兩條玉帶盤旋環繞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大秦帝國將之納入國土,至漢在此正式設江陽郡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江陽雖地處川南,但氣候卻與四川其他郡縣迥異,倒和嶺南有相近之處,甚而荔枝、桂圓等嶺南盛產之水果江陽也都早有種植。據考,讓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為之傾倒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荔枝便是產自江陽,出川後向北翻越秦嶺便直達長安。
正因江陽城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加之獨特的地容地貌,自秦漢以來此地便以釀酒著稱,城內大小酒坊數不勝數,所產佳釀綿甜爽淨,濃香馥鬱,所產大曲酒美名廣播宇內。
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原本酒旗林立的江陽城內新開了一家酒坊,取名舒聚源酒坊。
舒聚源的掌櫃舒承宗原本是江陽人,在外宦遊多年後返回故裏,於釀酒並無經驗可言,但舒掌櫃其人行事極為用心,自回到江陽之初便虛心廣求名師虛心學習釀酒技藝,在曆經了重重險阻和嚴格考驗後,終於拜在由‘酒曲之父’郭懷玉首創的釀製技藝一脈第五代傳人施源的門下,成為其入室弟子,潛心學習製曲釀酒技藝,經過幾年孜孜不倦的苦心學習後,至萬曆元年終得恩師施源傳承衣缽,正式成為瀘州一脈釀製技藝第六代嫡傳弟子,並接替恩師正式成為瀘州釀酒行會的‘大瓦片’,肩負起瀘州釀酒的大旗。
此後的數年間,舒承宗一方麵勤加專研,將師門傳承古方釀造技藝加以改良,並重新修葺龍泉井被隻用甘甜清冽的龍泉井水釀酒,使所釀美酒的酒質有了更大提高。
另外舒承宗為人正直且有公心,並不因一己私利而將自己的辛勞智慧所得的釀製改良技藝私藏,而是與瀘州酒坊行會一起分享經驗所得,使得瀘州酒坊的釀製技藝都得到很大提升,因此瀘州佳釀的美名得以更加發揚光大,而舒聚源酒坊更是遠近聞名。
而此時,那場載入史冊的改革,史稱”隆萬大改革”的新政已然推行了十餘載,在當朝首輔張太嶽公的主持下,整頓吏治,革除弊政,國庫逐漸充盈,民間百姓生活亦日趨安穩富足,這個龐大的帝國終於一掃嘉靖後期的頹廢,至萬曆初期呈現出王朝的中興之象。
萬曆十一年,二月二,龍抬頭。一派節日景象。
而與別地相比,四川江陽城內更多了一份喜慶熱鬧,因恰逢這一日,城內舒聚源酒坊的四口酒窖已滿十年,按江陽一帶酒坊的行規,十年以上便可稱為老窖,而其所釀美酒也愈加清冽甘醇,可正式稱之為瀘州大曲酒。
憑借十餘年的苦心經營,舒聚源酒坊及掌櫃舒承宗在江陽城內聲名日隆,一是因為其酒坊佳釀遠近聞名,另一方麵則是因為舒承宗品行端正,樂善好施,災年饑月定然竭盡所能以施長粥接濟貧苦,因此深獲江陽城父老的愛戴。今日逢此喜事,舒掌櫃幹脆在酒坊場院內筵開百席,請江陽城內的百姓父老吃起了流水宴。
江陽城的百姓既有一年一度的沱江賽龍舟可看,又有舒聚源的宴請大快朵頤,更能品嚐到遠近馳名的瀘州大曲酒,自然個個歡天喜地,因此,舒聚源酒坊的流水席尚未開始,前來趕著赴宴吃酒的人群已經是絡繹不絕。
大席即將開宴,舒聚源酒坊的管家舒貴在場院門口招呼來賓,忙的不亦樂乎。傍晚時分,自南門口方向緩步走來兩人,來到酒坊門前。
管家舒貴抬眼看時,隻見其中一位年約五旬,身材魁偉,步履穩健,滿臉似鋼針般短須雖已花白,但雙目精光四射,讓人不禁感到凜然生威。這個精壯老者背上背了一個碩大的藍布包袱,看樣子似乎裏麵包裹了一把兵刃。
而另一位老者年紀約在六旬左右,身材頎長,卻骨瘦嶙峋,須發似雪染,臉色灰白,滿麵風塵,顯然是自外鄉而來,但在麵前一站,卻自有一股氣度,竟似比那大漢更加攝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