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宣政——”
姬胡輕輕一叩王案道:“諸位大臣,孤上應天意,下承民心,於今日加冠親政,慮及朝野國人思變之心,孤亦從之。然則大災方平,內政頭緒紛雜。孤欲先立朝班諸事,而後再言經外可也。”隨即一擺手:“宣書吧!”
長史芮良夫打開了一卷竹簡,大臣們不禁目光一齊瞄準了召公伯虎。依著新王朝會常例,本該先冊立王後與太子,然姬胡尚未大婚,這第一卷王書自當是立定丞相。召伯虎已居相位數年,又是先王夫婦托孤重臣,自當留任丞相的。拜相之後則是議政,議政首在丞相舉綱,才思敏捷者已經在思謀召伯虎將沿襲舊例,還是抬出新政舉措以迎合天子求治之心了。m.X520xs.Com
芮良夫的聲音回蕩了起來:“周王胡八年王書:數年以來,王書房侍講榮夷對大周屢有大功:先獻義方救我鎬京王城於鼠蠱之禍,再出使平複中原之亂,化幹戈為玉帛。成周災異之時,先生臨危受命,一場商戰,建治災大功,朝野感念矣!唯念先生德才堪為人師,今拜榮夷為太子左傅,晉爵亞卿——”
隨著鏗鏘激昂的宣誦,榮夷實在大出意料。他對今日被召入朝的因由隻有一想,是姬胡要他列席朝會熟悉大周政務。進殿被引到首座,他料定這是要他對朝會稟報商戰經過,之後再參與朝會議政,首座僅僅表示對他以謀士之身入朝的特殊禮遇而已。
唯其如此,榮夷心下一直在斟酌自己的對策說辭,及至芮良夫念出“榮夷”二字才恍然醒悟。
心念連番閃爍,榮夷終於靜下了心神——姬胡不與自己商議而在如此隆重的親政大典朝會上突兀封官,又在王書中大肆彰顯自己的功勞,顯然是非要自己拜領官爵不可。本來也是自己多年的心願,此種情形更不能推辭。看著王案後姬胡熱切的眼神,榮夷終於站起身來肅然拜倒,行了稱臣謝王的大禮。
“恭賀太子傅!萬歲!”朝臣們一聲道賀頗為整齊響亮。
他們對於榮夷的功勞才具早已經多有耳聞,尤其對國人交口傳揚的洛邑商戰更是感慨良多。今日經王書實匝匝宣示一番,縱是些許大臣對榮夷的謀士出身不以為然,對其入周傳聞多有疑惑,也是無話可說。
“臣請朝議大政!”例賀聲猶在繞梁,有一人從前座霍然起身,朗朗清聲回蕩於殿堂:“大王親政朝會,首在議政。朝會向例,不行丞相以下之官爵封賞。我王親政之初,當以國政為先,官爵封賞但以常例可也,勿得破例榮顯某官某爵,開朝會之惡例。”
召公子穆?舉殿大臣先是愕然失色,繼而細想又覺不意外。周王親政後的第一道王書不是拜相,而是封定太子傅,這太突兀了。曆來朝會隻拜定丞相上將軍,其餘官爵都是下王書封賞,而今丞相未定卻先封太子傅,且周王連王後都未娶,哪來的太子呢?如此這般,的確有些逾矩了。召子穆是恪守《周禮》之人,自然要站出來的。
如此直白指斥,姬胡頗覺不快。無論朝會有幾多成例,畢竟都是傳統與規矩的程式而已,既非法令又不牽涉實際的貶黜升遷。他已是親政自掌王璽的實權君主,縱然作為特例抬高了榮夷的賞封禮遇,也不是全然不能為之。何況賞罰畢竟出於君王,何能當殿指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