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安陽(1 / 1)

因為要籌措銀錢,戶部官員們此時正在秉燭夜戰核算京城的富戶們,一個人要去幾家,每家能出多少錢,是統一標準還是看各家財力等等。這些都需要提前統計清楚,問人要錢可是個受累又挨罵的事情,各位戶部的大人們都覺得臉皮不大夠,較勁腦汁合計明天怎麼開口。

作為尚書大人,肯定是不用親自出麵,但必要的鼓勵還是要做的。為了顯示與下屬們共同進退的決心,安尚書正在陪著一起加班。

安父此時完全想象不到有人正在合謀算計他,算計安家,正在樂嗬嗬地激勵屬下,“等大軍得勝歸來,我請大家去最好的酒樓吃飯,大家努力幹吧!”

“謝謝大人!”大家異口同聲的答到,一個個更加賣力幹活,瞌睡都少了呢。

京城緊鑼密鼓的為出征做準備。安陽縣這邊卻有了麻煩。

安陽縣縣令杜永誠本是世家子弟出身,家中事務都由大哥擔著,及冠之後在京中隨便找了個閑職混日子。

杜二公子為人赤誠熱枕,在京城官場待了一段時間後,因為看不慣京中官員的濫用權職,人浮於事,加上得罪了上司,一衝動辭了官回家閑坐。

沒過多久,杜父實在看不過小兒子成天在府中遊蕩,非要給他找事情做,杜二不想在京中的渾水裏混了,便自請來這安陽縣做縣令。

安陽縣地方雖小,但遠離京城,民風淳樸且人際關係簡單,是個施展想法的好地方。杜永誠在安陽縣經營近五年,民生政務一手抓,雖說沒有做到讓人人富裕,百姓倒也都吃的飽飯了。

於是安陽縣令的仁德經由百姓之口,口口相傳,遠近聞名。適逢天災,受了難的百姓們皆拖家帶口的來安陽縣求個活路。

杜縣令開始時也派人幫到來的百姓們修建房屋,給予口糧。可隨著災民一波接一波的過來,安陽縣沒有糧食支撐這麼多的人吃飯,而且人多了安排不來就導致尋釁滋事的人越來越多,安陽縣也混亂了起來。

看著安陽城再也無法接納更多的人,杜永誠隻得狠下心下令關閉城門,還親自站在城樓上勸說城門外的百姓離開。

“青天大老爺呀,您就可憐可憐我們吧!”“您就讓我們進城吧,實在是沒有活路了呀!”快要活不下去了,求您發發慈悲吧……”看見杜縣令在城樓上,城門外烏泱泱跪下了一片,百姓們句句懇求,磕頭如搗蒜。

杜永誠看著心酸不已,可實在無可奈何,安陽城根本容納不了這麼多人,朝廷去年的賑災糧現在還沒有消息,完全沒有指望。放他們進來,安陽城裏的人糧食就更加不夠了,還會引起城裏的恐慌。生於這個世道,杜永誠為百姓們的處境,也為自己的無能感到悲哀。

不忍再看,杜永誠轉身下了城牆,一邊走一邊安排手下,“如果城外的百姓們天黑還沒有走的話,多熬些粥分給他們,送些禦寒之物,起碼在看的見的地方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吧!”

“屬下領命!”

杜縣令回到縣衙內,師爺前來送信,“老爺,京中傳來的信件。”

“拿來我看看。”杜永誠自信封裏取出信件快速瀏覽了一下,繼而表情凝重。

“是京中出啦什麼事情嗎?”師爺在一旁問道。

抬手打斷了師爺的話,杜永誠先仔細把書信讀完才開口言道:“我一直疑惑,為何最近來安陽城的災民突然增加了這麼多?

“信中說各個地方都受災嚴重,災民們吃不上飯引發了暴動,在旬邑,陽錫和吳境已經出現三批規模較大的起義軍,其他各地均有反動。”

師爺聞言震驚不已,“屬下是知道近幾年旱災嚴重的,但安陽有老爺您主事,並未出現糧食過於短缺的現象,想不到災禍竟嚴重至此。”

杜永誠初時也深感困惑,但仔細一想,去年附近各縣上報稅收是有增無減的,就明白過來。大部分地方官壓榨百姓,借以討好上司,充實家產,因此災民暴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杜永誠把想法說與師爺聽,師爺也是恍然大悟,“那這麼多的反動,來信中有沒有表明,朝廷是如何回應的?”

“皇上前幾日下令派兵圍剿,並且點了太子做副主帥。”

“太子?太子可是從未帶過兵呀?”師爺也是很少聽見這位當朝太子的事情,但據說這些年太子可是從未出過京城。

“這事我也不清楚,皇上自有他的考量吧!再者,有武靖候做主帥,還是比較保險的。就是這戰事一起,百姓們更加難過了。”杜永誠唉聲歎氣。

想到這裏,杜永誠讓師爺準備筆墨,準備寫信回京讓父親幫忙打聽打聽軍隊可過安陽,別是城外的百姓離開後撞到朝廷的軍隊,再被當成叛軍誤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