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國立超尖端科學研究所,法金教授的研究室。
法金教授沒想到會被懷疑,雪白胡子下的嘴角都扭曲了。他的胡須很濃密,頭頂上卻是寸草不生。
“吵架是個誤會,我們隻是在辯論。就彼此的研究進行激烈的辯論是提升學術成果的優良養分,你懂不懂啊?”
“這道理我懂,但是根據在場人士指出,你們的情緒相當激動,然後……,一石博士罵法金教授你是,呃,那個,金橘頭……。於是教授你喊道:‘我要殺了你!’。以上的說明是事實吧?”
“哼!”教授以鼻子不屑地哼了一聲。“我不記得了。”
“能不能請你扼要說明當時兩位說了什麼呢?”
“好吧。”教授重新在椅子上坐好。
“我們爭論的重點是,如何解釋哈伯定律(*
,星體互相遠離的速度與其相互距離成正比。)與銀河年齡的矛盾。我想你應該知道哈伯定律的內容,哈伯(*
艾德溫·包威爾·哈伯,二十世紀的知名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膨脹現象。)在這篇論文中發表了銀河後退的速度與距離成正比的公式中的比例常數,並以此為根據,這張宇宙正在膨脹。但是問題在於哈伯常數是多少?那篇論文發表當時是五百三十km/sec/Mpc(*
Mpc,兆秒距離。),若以此為計算基準,將產生宇宙年齡比地球年齡短的矛盾結論。對此有學者提出‘宇宙正在膨脹,但其年齡無限大,狀態不會改變。’這種穩態學說(*
由霍伊爾提出的一種宇宙模型,目前已被學界棄置。這種模型主張宇宙並不會演化,而是永遠保持同一狀態。)。天文學界研究後,最終發現問題出在哈伯常數的決定方式,美國方麵終於發表了堪稱決定版的哈伯常數。美國卡內基天文台的溫蒂·弗來德門使用哈伯望遠鏡,以高精度求得位於處女座銀河團中的銀河M100的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變星的一種,由於半徑會周期性的脹縮,使得亮度也發生周期性的變化。亮度變化一周的時間與光度成正比,因此可用於測量恒星與星係的距離。)的光度周期關係,因此決定哈伯常數為八十±十七。”
“教授和一石博士對那個數字的意見分歧嗎?”刑警汗流浹背,邊作筆記邊問。
“不,這個數字我們雙方都接受,爭論點在於以此計算出來的宇宙年齡。若以這個數字計算,宇宙年齡隻有八十億年左右。以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推得太陽係與地球的年齡約為四十六億年,這點沒有問題,令人在意的是銀河年齡。推求銀河年齡的各種方法中,目前精確度最高的方法是借由球狀星團的年齡來推定。球狀星團指的是誕生時間相同、重元素少的小行星集合。質量大的行星會隨著時間消失,若以脫離主星係的行星壽命為理論模式計算,便能推得球狀星團本身的年齡。以此推定球狀星團的年齡為一四〇±二〇億年,也就是說,這比用哈伯常數求出的宇宙年齡還久遠。或者還有一種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推測銀河年齡的方法,這是基於鈾和釷的相對含量比,反求銀河必須於何時誕生。當然,這種方法必須考慮到星球自爆炸誕生而開始提供重元素的時期,以及星球被吸進太陽係後停止提供重元素的時期,解明元素轉換的過程。以此法推算出的銀河年齡為一五〇±四〇億年,竟然還是比用哈伯常數計算出來的宇宙年齡久遠許多。這個矛盾該如何解釋呢?我和一石博士在此有了爭議。”
“噢,原來是這樣。”刑警已經放棄做筆記了。
“我對這個矛盾的看法是這樣的。基本上,單一的哈伯常數是否適用這整個宇宙呢?我對測定方法和數值本身沒有意見,但那不過是觀測百兆秒距離內的宇宙所得的結果罷了。我認為如果以千兆秒距離以上的宇宙規模來看,哈伯常數應該也會隨之改變。而且已有研究報告為我的說法背書。那份研究報告顯示,以重力透鏡觀測從類星體(*
類星體,二十世紀新發現的一種在極為遙遠的距離之外,形狀、性質與恒星類似,具有高光度的天體。)同時發出的兩道光線受重力扭曲的程度,求出位於千兆秒距離的哈伯常數,所得的數字低於五十。聽說這份研究報告的結果之後,使我對自己的假設有了自信。但是那個排骨男,不……,我是說一石兄……”法金教授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
“他想要拿出宇宙常數那種過時研究的產物來解釋,我真是不懂他在想什麼。宇宙常數能夠產生未知的宇宙斥力,如果將它代入宇宙方程式中,確實能夠讓宇宙保持穩定,延長宇宙年齡,以遠方銀河或是重力透鏡求得的數字也會趨近計算結果。可是啊,那不過是特意使它合乎邏輯罷了,為了使理論與結果相符合而提出缺乏根據的常數,這並不是研究員該做的事,即使是第一位提出宇宙常數的愛因斯坦也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當我一提出這點研究常識,他就罵我是個不懂事的……金、金橘頭,還說……,呃……,哼,就算他頭頂還剩了幾根毛,話也不能亂講吧。所以我才對他大吼,說要殺了他。哼,這明明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我才沒有錯!”
5
自埋首閱讀中抬起頭來,我招來服務生再點了一杯熱咖啡。我還沒有厚臉皮到隻點一杯咖啡就在咖啡店裏賴著一個小時以上不走。
小說中持續描述刑警們如何一一調查與遇害的一石博士相關的人物。那些關係者以宇宙物理學的研究員為主,刑警每調查一個人,就會出現與法金教授交談時相同的情節。各個研究員會針對自己的研究主題論述,我猜作者似乎是想從中告訴讀者,他們是否與一石博士處於對立的立場。
“宇宙泡沫結構”、“搖晃”、“大引力子”等理論接連出現,光是一一閱讀那些說明,就要耗費許多精神。不過我覺得那是甜蜜的負擔,這讓我有一種正在接觸理科世界的喜悅。
法醫檢查了一石博士的遺體,發現果然有人刻意使他的血管老化。在這段描述中,從未聽過的醫學與生命科學專門術語也如洪水般襲來,令我感到非常暢快。
四處調查之下,警方發現這間國立超尖端科學研究所正在進行一項規模龐大的計劃,那就是隔離培育理科人。而這項計劃的主導人物正是一石博士。
這一段內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決定更仔細閱讀。
6
摘自《超理科殺人事件》
“能不能請哪一位仔細說明這項計劃?”縣警總部的刑事部長問道,這起命案不是光靠搜查一課的一個小組就能夠處理的。
刑事部長的麵前是一張圓桌,圍坐著來自各自研究小組的十多名研究員代表,其中並沒有人立即回答刑事部長的問題。不久,一名坐在中央的研究員起身,他就是研究所的副所長恩田博士,是分子生物學界的權威。而所長則是身故的一石博士。
“這項計劃的正式名稱是嬰兒科學家計劃。簡單一句話,就是講具備理科天份的嬰兒集中,自幼便施予專業教育。”
“哈哈,就是英才教育機構嗎?”
“從前的教育方法是讓不特定多數的孩子全部接受相同的教育,再舉行考試,從中挑選出適合學習理科的人。不過這種方法有很多問題,最大的漏洞就是欠缺正確性。以目前的考試製度來說,隻要學會應試技巧,即使沒有理科天份也可以在數學或物理上拿到高分,這樣便無法找出真正的理科人。其次是太浪費——這裏指的浪費,包含品質與時間。簡單地說,教導不適合的孩子學習理科知識是在浪費力氣,這隻會剝奪適合學習理科的孩子的時間,成為他們的絆腳石。常有人說現在的孩子都不學理科了,那是結果論,是因為原本具有理科才能的孩子被主流意見影響而未學習理科所顯示出的表麵現象。”
“可是如果不接受考試,就不知道哪個孩子具備理科才能了,不是嗎?”刑事部長以像是在看外星人的眼神掃視所有人。
聽到他這麼一問,恩田博士眼神中略帶憐憫地看著刑事部長。
“一個孩子是否具備理科才能,在還是胎兒的階段,不,極端地說,在更早之前就能知道了。”
“咦,是這樣的嗎?”
“譬如說,不止個性受到遺傳的影響極深,學習能力、智力、資訊處理能力同樣也是如此,因為這些都必須仰賴大腦的葡萄糖代謝能力、活力來源的ATP合成能力、神經元的傳導速度……”
“……也就是說‘龍生龍、鳳生鳳’,是嗎?”
“機率很高吧。基本上我們認為研究工作最好采用世襲製,可惜光是如此,畢竟還是缺乏正確性。我們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利用基因圖譜區分。DNA的三十億個堿基對是構成人類的設計圖,敝所進行中的人類基因圖譜解讀計劃打算解讀出所有堿基對,目前大約已經完成了九成。結構解析進行得格外順利,我們即將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至於機能解析,這也將在數年內達到相當程度的解明。如此一來,借由讀取圖譜,將理科嬰兒分類挑選出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哈哈,我聽不太懂,但這聽起來挺恐怖的。”
“不單隻是具備理科天份,個體的性格是否適合擔任研究工作也將是重要的檢查項目,而這將經由解讀基因獲得答案。將容易因為憤怒或挫折而使用暴力的男性基因加以分析,便發現X染色體中簡稱MAOA的單胺氧化酵素A的基因產生突變,導致氧活性降低。MAOA是一種促進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生物體內的單胺代謝的酵素,若缺乏這種酵素會使人對壓力產生過度反應,表現出暴力行為。另外,最近醫學界也發現神經傳導物質與人類的情緒變化有關,選擇理科嬰兒時便必須仔細調查我以上說的這幾點。”
“原來如此。”刑事部長不置可否地點點頭,表現出一臉放棄理解的神情。“我似乎了解計劃的內容了。那麼,你的意思是這項計劃和命案有關?”
“是的。”恩田博士回答。“很明顯,這一定是這項計劃的反對者幹的。”
“反對者是指?”
“假理科恐怖份子。”
博士的話令刑事部長感到錯愕。
“假……什麼?”
“假理科恐怖份子。原本就沒有理科天份,但是因為某些誤解造成他們深信自己是理科人,便毫無意義地尋求科學資訊,時而主動發出幼稚的訊息,是一群混亂真理科人的麻煩家夥,我們稱之為假理科人。其中特別激進的人就是假理科恐怖份子。”
“真的有那樣的一夥人嗎?”刑事部長瞪大雙眼。
“擁有那種潛在素質的人出乎意料之外地多,稍微會使用電腦就自以為是理科人的也是其中一種。不過,症狀到達恐怖份子的人應該不多。”
“那麼,那些人為何要反對計劃呢?”
“原因很簡單。計劃實施之後,科學將成為一門完全脫離普通人生活的學問。假理科人好像不喜歡那樣的生活,他們覺得人應該有平等學習的權利,看來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想讓自己的小孩成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