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2章 超理科殺人事件(1 / 3)

1

好久沒到車站一帶逛逛了。今天是個風清氣爽的星期日,我決定去走走。平常我大多是搭乘公車過去,其實走路也不過二十分鍾左右。

我一到車站就先去書店。我原本計劃在書店裏買了推理小說文庫本(*

普遍來說,日本出版社在新書出版一段時間之後,會將作品再次推出尺寸較小、價格也較平實的版本,即為文庫本。不過也有新書一發行就是以文庫本上市。)之後,到柏青哥店打打小鋼珠再回家。

因為今天是假日,書店裏人很多,不過大多都聚集在雜誌區。年輕女孩注意的是流行雜誌,男性們則在尋找刊載了清涼照片的雜誌。以摩托車、運動等為主題的雜誌也出了不少,據說專門報導電視節目的雜誌最近也賣得相當不錯。

但是在大批雜誌當中也有許多不幸停刊的。有些是在過度競爭之下慘遭淘汰,也有的是因為該領域整體受歡迎的程度下降。

科學類的雜誌就是一個好例子。

我記得以前曾有段時間,好幾家出版社爭相出版科學雜誌,最近便少了許多,讀者不愛看科普類書籍肯定是原因之一吧。以我來說,我會因為愛看的科學雜誌停刊而感到失望,但是像我這樣的人到底是少數。

除了雜誌區之外,說到人氣鼎盛的就是漫畫區了。但是一冊冊漫畫都封了膠膜,無法當場站著翻閱,因此並不會聚集人群。假使可以當場翻閱,書店裏一定會擠滿小孩吧。

文學區依舊人影稀落,就連立著暢銷書牌子的書櫃前也沒有半個客人。這就是賣十萬冊即能號稱暢銷書的文學書籍,與出版印刷一百萬冊也不稀奇的漫畫之間的差異。

我是個鉛字中毒者,但是我向來不買硬皮書(*

日本新書出版時稱為單行本,近年來單行本多以硬皮精裝的方式出版,因此硬皮書逐漸成為新書的代稱。)。

理由有三個:首先是價格高昂。其實隻要耐心稍待,出版社就會出版低價的文庫本,我實在無法理解特地花大錢買硬皮書的人在想什麼。

其次是攜帶不便。最近頁數多到像磚頭一樣的書激增,那種書無法在通勤車裏翻閱,也很難舒服地裹在棉被裏將書反折著看。

第三就是看完後很礙事。家裏空間又沒多大,根本沒地方保存硬皮書。文庫本輕巧實在,就算丟掉也沒什麼好可惜的。

基於上述理由,我今天原本也打算直接前往擺設文庫本的書櫃。

但是……

當我從陳設新書的平台前經過時,心裏突然湧起一股不可思議的感覺。如果用比較嚇人的說法來形容,就像是幽靈在我的臉頰上摸了一把,我卻不會覺得冷,而是一種溫暖的觸感。我下意識地望向新書區。

我差點叫了出來。

從一疊疊書本之中發出一瞬之光。當我定睛細看時,那道光已經消失了。但是我不認為那是錯覺。

我將手伸向發光的源頭,那是一本黑色封麵的硬皮書——《超理科殺人事件》,作者是佐井圓州,這大概是一本摻雜了科學知識的小說吧。

我翻開封麵,一頁頁看了起來。

2

摘自《超理科殺人事件》

成為命案現場的研究室裏,有一麵黑板大小的線上共同操作係統的電腦熒幕。熒幕上寫著如下的內容:

“考慮具備光源A與反射鏡C的係統,假設此係統以速度v做橫向移動,則從A射向C的光線並不會被C反射。因為當光線到達時,C已經不在該處。這表示邁克生·摩裏實驗(*

邁克生·摩裏實驗,探測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的實驗,基本原理是測量光沿上遊、下遊及對岸往返所需的時間差別。)的見解有誤。如果光線與反射鏡在移動,且光線往返兩者之間,則光線並不是單純由A射向C,而是無方向性的散射球麵波,移動於AC間的光線速度即為c-v

cosθ。上述說明若使用近似式代入即可解釋。換句話說,愛因斯坦錯了。”

熒幕旁是已斷氣的宇宙物理學家一石博士,他像是睡著似地趴在桌上。

助理發現屍體便跑去找來與一石博士交情甚密的野口博士。野口是一名醫學博士、生命工學界的權威。

野口仔細地觀察屍體之後,指示助理報警。

報警的理由是“有他殺的嫌疑”。

刑警們馬上從當地的警察局趕來,刑事調查官檢視過後,歪著頭說道:

“這應該是壽終正寢。死者年事已高,沒有外傷,更無中毒的跡象。”

但是野口博士搖搖頭。

“本研究所研究員的健康情形都經過完善的檢查。一石博士確實年事已高,但是他應該還有好幾年壽命。”

“可是老化現象總是在不知不覺間降臨……”

聽到刑事調查官這麼說,野口皺起眉頭,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本研究所的醫療團隊掌握了每位研究員老化的狀態,而且是準確到細胞的程度。說起來,成體的哺乳類動物細胞可分成三種,即永久性細胞、不穩定細胞與穩定細胞,這三種細胞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舉例來說,人類末梢血管中的淋巴球數目之所以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是由於提供淋巴球的幹細胞減少,而這種幹細胞屬於不穩定細胞。此外,大腦皮質和小腦皮質的神經細胞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肝細胞也是。神經細胞屬於永久性細胞,肝細胞屬於穩定細胞。因此光靠細胞的數量便能掌握一個人的老化程度,或是借由細胞容積的增加、細胞核的聚合情形再加以確認。不隻是細胞,細胞外基質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產生變化,膠原會因蛋白質間交互作用產生化學上的架橋反應而變得硬且脆弱,基質的蛋白質因而透過葡萄糖的共有結合,將異常的資訊傳達給細胞。關於細胞數為何會減少,目前的主要學說認為細胞存在必須的生存因子一旦不足,就會引發細胞凋零。除此之外,學者推定缺乏生存因子還會使細胞分裂變得困難。前述的穩定細胞雖然能夠依需要而分裂,但是細胞分裂具有海弗利克極限,譬如內皮細胞、纖維芽細胞、平滑肌細胞與神經膠細胞都隻能分裂五十到一百次。在此結構中,目前我們研究所關注的是染色體端粒。真核細胞的染色體兩端存在由TTAGGG的重複序列組成的端粒,細胞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減少一小段。我們主張的假說是,當染色體端粒全部用完時,細胞分裂就達到極限。”

野口博士幾乎毫不停頓,滔滔不絕地一口氣說完之後,以強硬的口吻對聽得目瞪口呆的刑事調查官說:

“因此我們完全掌握了一石博士的老化程度,我們可以斷言他還沒有老到壽終正寢的地步。換句話說,這是他殺。你懂了嗎?”

“是,呃,好像懂了。”刑事調查官搔搔頭。“懂是懂了,但是一石博士的死因是什麼?”

“嗯……”野口博士點了點頭說:“大概是腦部血栓吧。”

“腦部血栓……,這麼說來,一石博士終究是病死不是嗎?”

聽到刑事調查官這麼說,醫學博士露出厭煩的表情。

“同樣的事情你要我說幾遍?我不是說了,一石博士的血管還沒有老化到那種程度嗎?”

“所以是有人企圖引發他的腦部血栓嗎?”

“這麼想的確比較恰當。”野口博士盤著雙臂,連點了兩、三下頭。

“這樣的事有可能發生嗎?”

“是可能的。如果使用幹擾素—α的話。”

“幹擾素—α……那是什麼?”

“腦部血栓的成因是因為血管老化,而掌握血管老化的關鍵就是包覆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要使內皮細胞增殖,必須要有腦細胞或癌細胞內含的一種叫FGF的成長因子,如果沒有這種FGF,細胞不但會停止運作,還會引發細胞凋零。我們發現若替病人注射某種藥物,就能抑製FGF的分泌,那種藥物就是幹擾素—α。換句話說,隻要使用幹擾素—α就能可以促進血管老化,引發腦部血栓或心髒病。”

“那麼,哪裏有那種幹擾素—α?”聽著博士和刑事調查官對話,沉默至今的調查一課警部大為振奮地問道。

“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裏麵應該有,如果沒遭竊的話……”

聽到野口博士所說的,警部連忙帶著部下趕去。

3

站在新書平台前讀到這裏時,我合上了《超理科殺人事件》這本書。事實上,光是看到這裏就花了我許多時間,為了要掌握登場人物之一的野口博士的說話內容,同一個段落我就得反複閱讀好幾次。此外,要理解故事一開頭所描述的那段出現在熒幕上的文字,也花了我不少時間。

我拿著這本書去結賬。我今天決定放棄購買文庫本,偶爾買本硬皮書看看也不賴。

離開書店後,我從柏青哥店前走過,直接進入第一家映入眼簾的咖啡店。真是幸運!這家店燈光明亮,又沒什麼客人,這下我能夠好好看書了。

我在店中最內側的座位坐下,點了咖啡後便馬上打開剛買的書。

故事中刑警們開始搜查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幹擾素—α的樣本果然被偷了好幾個。這些樣本雖然略有差異,但是實驗室主任針對其差異說明的部分真的很不得了。畢竟作者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花了整整四頁來解說。而且說明完畢後,剛才那位野口博士又跑來針對其作用過程,解釋了兩頁左右。

好不容易讀完這些段落,我將手伸向咖啡杯。咖啡早就涼了,我甚至不記得服務生是什麼時候送上來的。

我將目光落在《超理科殺人事件》上,接下來還會繼續出現那樣的內容嗎?如果是的話,我覺得這本書簡直是莫名其妙。同時,我也覺得看這種書看得興高采烈的自己有毛病。

我在國中教自然科學,自認自己是個理科人。但在現今的世界裏,學理科的人非常難生存,隻要稍微提到理科方麵的話題,就會被他人擺臭臉。

正因如此,既然有小說挑明了就叫《超理科殺人事件》,我豈可不讀?我也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基於何種創作理念寫出這本書。

故事背景設在國立超尖端科學研究所,其實這是實際存在的機構,令我有點驚訝。這種真實機構的名稱可以在虛構小說中寫出來嗎?不過轉念一想,警視廳和科學技術廳等名稱向來便常出現在各種小說中,或許公家機關的名稱是可以出現的吧。

國立超尖端科學研究所於兩年前成立,聚集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日夜從事最尖端先進的科學研究。所內進行何種研究向來不對外公開,所以光是看在能夠一窺其中奧秘的份上,買這本書就很值得了。

目前我看到刑警將犯人鎖定為遭殺害的一石博士的死對頭法金教授的段落。

4

摘自《超理科殺人事件》

“聽說教授你前一陣子和一石博士大吵了一架,是嗎?這個消息沒錯吧?”刑警詢問法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