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17章 細枝(1 / 2)

傅家三姐弟各懷心誌的時候,葉書白拿著在看的那卷書冊離開縣衙,往客棧去了。

剛出了衙門,迎頭就見在客棧門口的春凳上坐等的鼎兒,見他出來,立刻起身迎過來:“王爺。”

葉書白頷首,沒說話,鼎兒也警醒地不再言語,一直跟著他回了房,服侍他換了衣服,才奉茶問道:“王爺,今日是為了什麼?”

午後兩個四象司匆匆進城,在街上衝撞了不少人,沒等到縣衙,就先宣了懷王過去,因此客棧裏懷王的心腹們都有些不安。

“陛下讓我將商隊的遺物交給傅家。”葉書白坐在桌前,將卷冊放在屋中角落一高摞各縣送來的賬冊上,坐回桌前,取出傅瑤君給自己的那張紙,抬手按著額角,吩咐道,“去叫齊長史來。”

“是。”鼎兒應聲,立刻往外去了。

不多時,齊長史和鼎兒各抱了摞賬冊,進來了。

東西放下,鼎兒退了出去,齊長史恭敬地禮道:“王爺。”

“長史坐吧,先看看這個。”葉書白將那張紙遞給齊長史,“是傅家的賬。”

客棧住的多是葉書白的王府護衛,四象司雖然也分了人在此“保護”,但說話定是比在縣衙方便很多。

隻是葉書白不能無緣無故把傅瑤君叫來客棧,落人口實又毀人清譽。

齊長史謝坐,接過來仔細看看,撚須淺笑:“看來那位傅大小姐,原先是真不知道?”

“是吧。長史覺得如何?”

“比王爺按私販之鹽查得的人數少些,想必鋪子的賬目是做平的,涉及的賬目又多,零敲碎打,隻幾天能看出這些已經不易。可惜她當是沒離開過備州,不知天下事,所以最該查的大宗反而沒查。”

葉書白沒說話,而是又拿回那張紙看著。

他能猜到傅瑤君是怎麼算的。

備州是農業興旺之地,是大昭最重的四大產量地之一,耕地耕農很多,所產的備州稻名聲在外,其中頂尖的還專供宮中。

比如烏桐一縣含周圍九村,在冊人口就達到了十二萬戶。而這十二萬人,即便是住在縣中的顯貴人物,在鄉村也是有地、有佃戶的,且這兩年並無大災,因此備州不會缺糧吃。

傅家隻在石水、烏桐、樟北和太安四處占了水陸兩便的地方有糧鋪和糧倉,做的是本地收糧,往外省大城大縣販賣的生意。又因傅家與東南和西域皆有生意往來,所以這四處糧倉還屯有外域的糧食穀物。

大宗進大宗出最為賺錢,至於本地零賣的賬零頭都不及,且每年的數目基本持平,不會有太大起伏。

可如今烏桐和樟北,就是在零賣的賬上出了問題,隻算烏桐一縣,近十個月本地零賣的糧食,就比往年同時多賣出了近兩千石糧食,依著一人一年要五石糧食的量,這就是烏桐縣十個月裏,冒出來了近四百成年人丁。

四百之於十二萬不多,不過心裏有事,再看這四百人就紮眼得很。

傅瑤君不過是個才及笄的商戶女兒,不比他們王爺官身的行事簡便,幾天的功夫靠著自家幾本賬就算至此,當真可算聰明。

葉書白思忖一番,示意鼎兒拿過燭台,將那張紙點燃後,放進空茶杯中,看著它燃盡才道:

“這等小賬目都揪出來了,何況其他?本王看她是個謹慎人,大約因沒有證據,才不敢說罷了。”

傅家在烏桐縣是十萬石的糧倉,十個月裏四出四入,就是八十萬石——要知備州如此富庶,一年上繳的糧賦大約是七百萬石——自家進出這麼大的數字,葉書白不信傅瑤君不懷疑。

齊長史不料葉書白對傅瑤君評價頗高,沉吟片刻:“那王爺接下來要怎麼了?”

“讓武威繼續盯著鵲山,無論他們如何偷梁換柱又是細枝末節,拿住鵲山的根本,才好斬斷枝節。不過本王這幾天,總在想另一件事情。”葉書白說著話,拿起了武威讓他練的小鐵球,在手中輕輕顛著。

“三四百人的數目,總不會都是從外地而來吧?從外而來,城門關卡該有痕跡才是。若是有本地的人,怎可能一點兒信兒不露?縱然是強拐人去,難道他們的親人不找不報?所以長史也幫本王想想,山上的三四百人,究竟是怎麼憑空冒出來的?”

“哦?”

接下來幾日,石水縣城平靜得很是尋常。

縣中百姓本還因為那懷王遇刺的事情有些忐忑,結果留心觀察了幾日,發現雖然城中多了朝廷派下來的大人巡視,但那些人除了隻叫了傅瑤君去問過幾次話外,並沒有捉拿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