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錯誤的方向往往在你不自知的時候踏入(2 / 2)

不對,應該說第一次還有點“湯”——疊個千紙鶴勉強算有浪漫因子了,後麵合著回歸自己“懶”的本質了,比起表白,更像是……完成任務?非怪李螢不同意呢。

是的,如自己預想的那樣,“事不過三”?不用“過”,前三次都給我推拒嘍,而且在我看來,李螢似乎是被我吵得有點煩了。淩晨倒是沒給回信,大概是睡次懶覺,到了上午……

“別說這種話了,我不到大學不想談戀愛。”

如果那時的我再年長幾歲,或是看過一些裏的戀愛橋段——不怕你們笑話或是質疑,我高考之前對網絡其實興趣不大,所以少了一些相應的批評的同時,也相當於少了一條對未知事物的了解途徑。

李螢這種說法……是不是讓我有浮想聯翩的空間?“高考正常發揮,考上心儀的,或是能力範圍之內的好大學,我們再想談戀愛的事情”——有沒有這層暗示,所以你就不必沮喪,反而要像打了雞血那樣,和我初中成績優秀的一大原因殊途同歸?

“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明麵上配得上自己心儀的那個她……”但現在,那份純真的心境……不能說“不複存在”這麼絕對,但殘缺是一定的了。

如果我把時間軸再拉長一些——不是展望,而是回溯——我的某些方麵的成熟,都是經曆了或無心或刻意的某些事件,才能做到的。像是教育頑皮孩子的話不就有嗎:“隻要父母狠心,讓他體驗燙傷起泡知道疼了,以後他就再也不玩火了。”道理是一樣的。

小學一年級,我無知而調皮,把花壇裏鐵樹的針葉一根根拔下來,貓下腰把葉片從開著的窗戶丟進門衛室裏——事先也不遠處瞟一眼,看看室內有沒有人。也許我當時就像切身感受一下“掩耳盜鈴”的蠢勁,然後就被抓了現行,送到班主任那裏,班主任還給我一波講台當眾批評。

所以我就印象深刻啊,我覺得長大之後的謹慎、多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就是基於這個事件激發出來的。還有一個,是在小學四年級還是五年級的時候,從一本小學作文範文集裏麵,看到一篇從學校旁邊小賣部偷小物件,老板沒發現,到學校,包括回家,心裏都懷著內疚、罪惡感。次日一早,他主動交還給老板,老板沒有責罵他,而是表揚了他……

如果哪怕以當時少兒的眼光看這篇作文,就知道是編的,我也不會蠢到真的相信有哪個小賣部老板會“人之初,性本善”——從小到大,但……

抱著一絲不被發現的僥幸心理,我想的……當然不是白嫖,也沒指望老板善良如斯——冒險“偷”了再還隻為得個幹巴巴的表揚,純粹隻是希望能體驗一下所謂的罪惡感。畢竟我沒幹啥傷天害理的事情,罪惡感也就無從談起,所謂的“好奇心害死貓”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我琢磨著總不可能真幹惡性事件——底線的善惡是非,我三觀是沒毛病的好吧?

於是某一天,沒給錢的情況下,拿了個一塊錢的小玩具,結果也是此老板非彼老板,眼神好使,社會的成年人也不可能想到我當時有這種想法,隻是單純認為我是個不學好的壞胚子。

“小小年紀就想著偷東西?”老板娘神色凶惡地打了我兩手板子,用力奪走玩具。慌亂是本能的,腦子微微宕機,就忘記包裏其實有零錢,開口解釋的話,一來我性格就臉皮薄,再主要的,我後知後覺才意識到:就是解釋,我這波操作的理由,在場的眾人也不會相信。

得,罪惡感倒一分錢沒有,全都是羞憤欲絕……

於是我現在的“穩如老狗”——在家人麵前,與同學相處的一些情況,自己都是麵不改色,“撲克臉”,如果我不想讓別人察覺我想做什麼,家人、朋友就很難發現端倪——都是基於這次事件,我有意識地提升對應的自我修養。當然,再次強調,本人本性良善三觀正確,這種麵具式的偽裝不會利用在歧途上的,更多的是圖自己一種心理安全感和自信。

而回到“事不過三”的事件,在給我答案之前,其實我就不可能恢複前兩次表白時,自己心緒的平和、冷靜。當真的看到她的消息,腦子雖然不像被一柄大錘砸過,砸得我七葷八素啥的,但你讓我當即反應出之前提及的可能性——哪怕隻是一種自我安慰呢?

不存在,我就是心亂了,但想怪她——甚至恨她的話,我的本心又不允許我往那條路上邁,畢竟李螢實質上也沒有對我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情,無論明麵上還是私底下,都是願意把對方視作好友的,我不可能強行扭曲她在我心裏的形象……

明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態、思考問題的模式不對勁,但人性固有的憊懶、學業上的轉冷,讓我不願賣力氣——至少一段時間不願。從元旦假期放了兩天不到就能意識到:緊張感愈發濃重了。而我則是有意識地淡化這些壓力,麻木了幾天之後,前座兩位不加遮掩的話題,讓我低趴在桌上的頭抬起,心頭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