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第一百七十四集 竹林寺內石頭記(3 / 3)

想到此處淚流不止的說道:“自那時起我就知道不是他們家人。可這滿腹的心事也不好和別人說。隻好每天裝瘋賣傻的在後宅廝混,生怕泄露了風聲去。直到順王把我姐姐送到九原,我才長舒一口氣。”

甄寶玉點點頭,提筆寫下功名奕世,富貴傳流,雖曆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子孫雖多,竟無一個可以繼業者。惟嫡孫寶玉一人,秉性乖張,生情怪譎,雖聰明靈慧,略可望成,無奈吾家運數合終,恐無人規引入正。

寫完後遞給他看,賈寶玉鼓掌而呼:“如此正好!我本也是不孝子弟,這罪名給我擔著最好不過。”

二人就說一陣寫一陣,竟然有了綱領。直到吳梅村上山說起新聞,二人才知曉山下的事情。

順王帶著王妃和王世子回京了,直接把宮中的妙玉和小天子也接回了王府。

皇宮裏的二後,開始垂簾聽政,因為第一屆的內閣已經到期,天下三品以上的官員,都可報名參選第二屆的內閣之位。南七北六十三布政使和朝中三司六部開始了角逐。

吳梅村言道:“我觀朝中諸位,能擔此重任的非西疆史憲之莫屬。這樣我西北才能繼續影響中原,直到把中原同化之後,西北才能退出曆史舞台。”

賈寶玉不解為何天子要回府。

吳梅村笑談:“一是避嫌。天子年幼,哪懂得什麼治理天下。幹脆就躲開這屆參選,讓這些人好能心無旁騖的下場。二來就是這些年多少冷落了這些妃嬪,總要遍灑雨露才好啊。”

三個人笑了一陣,又相互參看書稿。吳梅村拿出他的“十二釵”給他倆看:“都是按著王爺身邊的位次寫的,各有十二人。分為正冊、副冊、又副冊。你們可看著刪減吧。”

賈寶玉看到正冊之首是黛玉後,就笑起來:“可見林瀟湘人氣之足之旺了。”

吳梅村眨眨眼笑著說道:“無林怎有玉?寶兄弟,你就做個王爺影子如何?”

三人鼓掌歡呼,吳梅村又說石頭記這名怕是不行了。改成金陵十二釵寫寫看。

他們怎麼寫,咱們後文再說。李想又回了京師可不單單是為了什麼內閣,而是因為皇宮二後要出宮單過,不願困守籠中了。

尤其是張後,親率大軍平了福王之亂後,真真見識了天下。一顆芳心可就回不去了,慢慢籌劃了幾年。等著時機成熟後,向內閣提出出宮之說。

內閣大驚失色,隻好派人遠赴南洋,在一處千島之地,找到了順王。如今這裏是遠洋補給地,各國海船都要來此避風補給一番。自然也是順王的領地。

李想無奈之下,隻好回到京城麵見雙後。

張後直言不諱,要不就放她們出宮去,朝廷該養還要養,給她們一個自由。要麼就...順王登基,納了她們進後宮,可是還要出宮去。

李想抱著孩子領著妙玉就躲回了大觀園,這兩個女人他怎敢招惹。想走就走唄,再嫁都行。

黛玉無奈,隻好再赴皇城,要和這二後好好談談。朝堂無不等著瀟湘的消息。倒不是沒有皇後自請出宮的先例,隻是宮裏沒了皇後,就一個小天子,這可成何體統。

將要卸任的左移直到訪大觀園,談到深夜時分,才有了眉目。

又過了月餘,就連潛在竹林寺寫書的二玉都聽說了詔書。

順王暫領帝位十六年,待天子一十八歲時,交還大寶。改國號為明,用意日月同輝。故此前朝雙後避開皇宮,回歸故裏。朝廷奉養雙後,不改規製。

升林王妃為正宮皇後,其子仍為九原王。妙玉為皇貴妃,其子立為儲君。四妃迎、薛、甄、賈;九嬪隻有雪雁瞿嬪妃、晴雯吳嬪妃、岫煙邢嬪妃三人。

朝中就想著選填秀女入宮,明皇第一道聖旨出宮,隻是六個大字:不選、不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