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木蘭詩》練習題一(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⑴木蘭當戶織⑵不聞機杼聲⑶惟聞女歎息⑷問女何所憶⑸昨夜見軍帖⑹軍書十二卷⑺願為市鞍馬⑻旦辭爺娘去⑼萬裏赴戎機⑽關山度若飛⑾朔氣傳金柝(二)解釋一詞多義:⑴市:①願為市鞍馬②東市買駿馬⑵機:①萬裏赴戎機②不聞機杼聲⑶買:①東市買駿馬②欲買舟而下(三)用“/”劃分朗讀節奏: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四)默寫填空:⑴木蘭替父從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⑵描寫宿營地空寂荒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⑶概括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的句子是______。⑷形象概括木蘭從離家出征至凱旋回朝全過程的句子是_____。⑸“_______,______。”用誇張的修辭方法描寫了木蘭的矯健雄姿。⑹描寫邊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五)選擇題:1.選出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將軍和壯士從軍十年,經曆了千百戰鬥。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B.將軍和壯士戰鬥死去了,壯士從軍十年勝利歸來。C.將軍在千百次戰鬥中死去了,木蘭卻在十年後回來了。D.從軍十年,經曆了千百次戰鬥,將軍死去了,壯士歸來了。2.對“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A表明了可汗的積極性很高。B“大”就是大規模的意思。C.顯現戰爭緊張、頻繁、涉及範圍廣。D.意思是非常、十分。3.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依次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②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③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④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A.比喻對偶反複誇張B.對偶對偶排比對偶C.借代反複排比對偶D.對偶反複對偶比喻4.對“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寫征程的遙遠和軍情的急迫。B.寫戰爭到來的悲涼氣氛。C.以宿營地空曠寂涼烘托木蘭離家思親的情懷。D.寫行軍旅途的歡快。5.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A.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B.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C.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D.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答案一一、⑴對著;門⑵織布的梭子⑶隻⑷思念⑸文告⑹表示多數,不是確數⑺為此;買⑻早晨⑼戰爭⑽過⑾北方二、⑵①買;②集市⑵①軍機軍事②織布機⑶①買②雇,租三、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四、⑴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⑵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⑶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⑷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⑸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⑹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五、1.A2.B3.B4.C5.C二《木蘭詩》閱讀討論交流,合作釋疑6.文章開頭寫木蘭停機歎息有什麼作用?7.“旦辭爺娘去,……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節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8.“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兩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什麼作用?具有什麼作用?9.“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表現出木蘭的什麼精神品質?10.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11.學習完課文木蘭給你怎樣的印象?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答案6.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木蘭為何憂愁。7.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漏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寫出了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8.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裏奔赴戰場的矯健雄姿。9.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的耕織生活、不募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和高貴品質。10.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11.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三廣州2021年中考題節選(8小題,30分)(一)(13分)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麵小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身為炎黃子孫,小黃同學對漢字文化興趣濃厚,他收集了不少有關“黃”字的材料。材料一:黃,地之色也。從田從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從黃。(大意:黃,土地的顏色。字形采用“田、炗”來表義,“炗”也是聲旁。“炗”,這是古文寫法的“光”字。所有與“黃”相關的字,都歸到“黃”這個部首類。(整理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及相關資料)材料二:遼寧牛梁河遺址近日出土了一位手握雙龜的老人的遺骨,有專家稱是黃帝的遺骨,證據之一是黃帝之“黃”在甲骨文中即是烏龜的形狀,而據說黃帝部落的圖騰就是神龜。這真是無知者無畏。我們且來看一看“黃”字的原始字形及其演變。黃,甲骨文字形①,這是一個象形字,至於像什麼則眾說紛紜。有人說像一支射出去的著火的箭,由火光而聯想為黃色之意。有人說箭射中了靶心,靶心為了醒目起見,用赤褐色的泥漿塗抹,因而引申為黃色之意。***先生認為“黃”最原始意思是指玉佩。在他的《金文叢考·釋黃》中,他這樣分析:黃字的初文是一個象形字,從字形上看,黃字像上古先民們身上經常佩飾的玉佩,上麵是用來纏係玉佩的佩衿,古代稱“複”,下麵是二係垂,也就是穗子,中間的環狀物,當係佩之體,也就是璧;而“璧”,古代又叫“璜”,而“黃”就是“璜”字的初文。所以***認為“黃”是指玉佩。但是徐中舒先生則認為黃字“像人佩環之形”,是一個人佩戴著圓環的形象,中間的圓環形就是佩環,並引《禮記·經解》“行步則有環佩之聲”來證明。徐中舒先生此說最有說服力。黃,甲骨文字形②,稱“黃”乃烏龜之形,大概就是從這個字形附會的,但這個字形仍然承甲骨文字形①而來,隻是形體略加變化而已。金文字形③,早期的金文字形繼承了甲骨文的模樣,但是晚期的金文字形④和⑤,則區別很大,有學者認為此後的金文係統明顯和佩玉有關,不再像此前的字形爭議之大。仔細觀察金文字形④,中間的玉和下麵的穗子曆曆可見,上麵是“止”,指人的腳,合起來就是佩玉行走,“行步則有環佩之聲”,果然如此!這個字形最能證實“黃”乃“人佩環之形”。小篆字形⑥,同於金文。《說文解字》:“黃,地之色也。”這是引申義,本義應當是人佩璜。“璜”這種玉多為黃色,所謂“黃石為璜”,“黃”因此而引申為黃色。(整理自許暉《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材料三:字典把黃字編入草頭內,不對,黃與草不相關。《說文解字》解黃字為從田,古文光聲。篆文黃確實由“田”字和古文“光”組合而成。但在金文和甲骨文,“田”和“光”就都不見了。看其主體顯然是個大字(大人),腹部有個矩形或圓形。許慎以“地之色也”釋黃,其根據是田地火燒後土色就變黃。而在金文和甲骨文,既不見“田”,又不見“火”,何來土色變黃?黃字本義究竟是啥,還得探索。前輩專家多認為黃是璜的古字,象古代流行的玉佩形。我卻另有自己的一點推斷,認為在甲骨文“黃”象大腹便便之形,黃的本義是指身體壯偉肥大。廣的繁體作廣。廣,大也,從黃得義。晚到春秋戰國五行學說興起之後,以五方配五色,中央戊己配土,其色黃,黃才取得“地之色也”一義,而黃字的本義就慢慢消失了。篆文黃雖然由“田”字和古文“光”組合而成,但是光不等於火,所以許慎田被燒後土色變黃之說可能錯了。古文“光”從火,火上是聲符。“光”有大的意思。篆文黃從古文“光”,所以取得壯偉肥大之義,亦不足怪。(整理自流沙河《白魚解字》14.關於“黃”字的本義,學者們提出了很多假說,小黃對此進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記錄與材料明顯不符的一項是()A.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黃”字的本義是“地之色”,指的是土地的黃顏色。B.有人認為“黃”的黃色之意由火光而來,因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支射出去的著火的箭。C.許暉讚同徐中舒的觀點,認為“黃”字的本義其實是上麵有係帶下麵是穗子的玉佩。D.流沙河認為“黃”字甲骨文字形是大腹便便的人,“黃”的本義是身體壯偉肥大。15.下列補充資料能作為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