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在鄭羽率部離開長安後,王允等人時刻都處於驚恐中。內心中想著董卓正率部向長安趕來,而此時呂布和黃琬的部隊還在西涼,長安隻有臨時組建起來的一萬民軍守備,可謂空虛至極。
鄭羽雖對他說是要前往伏擊董卓,但王允和士孫瑞對鄭羽能否聽話心中無底,這家夥太過強勢,也太過聰明,根本不是他們這些無兵大臣可以控製得了的。假如鄭羽所部不是去伏擊董卓,而是乘機離開長安,又該如何?
若董卓比呂布等人先抵達長安,結局定是恐怖無比。想到董卓占領長安,他這些反對董卓之人,定是家破人亡,死無葬身之地了。每每想到如此,他就不寒而栗。
故而,王允不時將士孫瑞和其他大臣請到家裏商議,並決定讓士孫瑞統一負責整編城內守軍,分駐四個城門以防不測。他則一麵派人向西求呂布、黃琬盡快回師長安,另一麵則進宮覲見漢獻帝、劉和等人,商討接下來的長安局勢,並以防不測。
漢獻帝倒顯得輕鬆,他在經鄭羽教導開竅後,心態調整了過來,知道無論是董卓也好,王允等人也好,都不會讓他真正掌權,而鄭羽已承諾等他十八歲時,讓他當個真正的皇帝,對此,他不再想其他之事,當前一切都是浮雲,故而,每日裏除了看書、鍛煉,就是將劉和、劉政請來陪他閑聊天下大事,關心將要展開的牛頭嶺戰役。
此時,獻帝與劉和躲在上書房內,“劉侍中,不知都督大人會不會將董卓殺了,還是將董卓俘獲送來長安?”雖是皇帝,但十歲的他其實就是個孩子,好奇心多得驚人,不停問這問那。
劉和恭敬的說:“都有可能,依我看,還是直接殺了痛快,也沒後遺症,否則董卓手下人馬多,殺了就斷了他們心念了,否則,長安還會經曆血火之災。”他其實也想回薊城,但留在長安是父親的命令,他也隻能聽從了,雖說這侍中真沒什麼權利,但想皇帝都如此了,他又有何說?
獻帝裝出一副老成持重模樣,想了想才說:“也是,但朕覺得還是殺了幹淨,假如是俘獲,也該盡快處死才行。董卓死了,他的手下就有可能土崩瓦解,沒人能像董卓這麼驕橫霸道了。”
劉和連連點頭,但還是提醒獻帝說:“估計王允大人會有定見,咱們等著瞧就行,姑父大人若未在長安時,咱們還是低調些,姑父說過要委曲求全的,以免惹禍上身。”
兩人在上書房裏說話,倒也沒君臣模樣,更像是一對兄弟,其實兩人輩分還真是兄弟。劉和留在獻帝身邊服侍之事,是劉虞定下的,故而,鄭羽在走前,專門與劉和深談一次,並讓劉和直接住入宮中陪同漢獻帝。
王允和士孫瑞來到上書房求見,內侍通報後獻帝讓他立即進來,王允一進入未央殿,就開心的說:“陛下,呂布和黃琬率部在西涼漢陽郡與李儒的西涼兵大戰一回,不分勝負,目前正向長安趕來,再有一日就抵達長安了,咱們安全了。”
說這番話時,他滿臉笑容,他接到探子回報說呂布和黃琬率全軍正向長安趕來時,他終於放下心來,對董卓,他是顧忌得很,但長安有了呂布和黃琬的兩萬人馬,就不擔心董卓回師了。
漢獻帝神情嚴肅,一副波瀾不驚模樣,這副神態已有君主模樣了,他聽完後隻是點點頭,接著又問:“有董卓所部的行軍動向嗎?
王允還沒回答,皇宮總管劉政就匆匆而來,滿臉喜色大聲說:“陛下,都督大人率部全殲董卓所部,並俘虜了董卓老賊,現都到了城外了,咱們要不要前往迎接?”
這是驚人的好消息,大消息,也是漢獻帝一直在等待的消息,他聽罷興奮的跳了起來,大聲說:“朕就知都督大人必能滅了董卓,我立即就去迎接他。”王允心中大喜,但又有些不是滋味,連忙說:“陛下,陛下出城迎接,沒有古製啊,還是臣帶著百官代表陛下,出城迎接都督大人吧。”
獻帝收住興奮勁,轉頭對劉和說:“劉侍中也去,有你們兩位愛卿代表朕,百官也帶去,都督大人立了天大功勞,他是漢室江山的守護者。俘虜董卓這是天大的事,其實朕親自出迎,也是常理啊。”他雖想去,但被王允勸阻,隻能在上書房等著消息,心中對王允罵娘不已。
王允、士孫瑞、劉和等人率百官出了城門,就見鄭羽率部來到城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