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12章 終選(2 / 3)

站起身等著學官將試卷收走,她抬頭環顧四周時才發現,集賢樓裏竟然隻剩下了她一個學生,而其他人早已提前交卷離開。

麵對著滿廳的學官大人們,崔瑈不自覺抬眼尋找著張博士。

張博士仍坐在左前方最外側的太師椅上。日光從窗欞處斜射入屋,將他早已泛白的須發映照得更加明顯,四目相對時,她似乎隱約看見了他眼裏的期待與淚意。

崔瑈心裏莫名有些酸澀,微微笑著,朝他略一點頭。

監丞呂首信早就注意到了她,這學生答題時全神貫注,似乎物我兩忘,於是笑著表揚到:“謹慎認真,能待至最後,耐力足可見矣。”

不知怎的,崔瑈竟有些羞慚,向呂大人和其他博士俯身行禮後,轉身離開了集賢樓。

跨出門,迎麵而來的風吹動著她的烏發,她感受不到絲毫冷意,隻覺一縷鬱結已久之氣隨著方才那段答題時光,飄散入空,不見蹤影。

崔瑈一走進靜心堂,同窗們都暗自打量著她的神色,想要看出些門道來。

見袁怡、張靈均和江新成也一直盯著自己,她心生好笑,然而麵上卻十分平淡。徑直走到座位坐下後,三人見狀立刻圍上前來,不過卻無一人先啟話頭,似乎擔心說錯話,給人徒增煩惱。

崔瑈心裏雖滑過一道暖意,但並不太適應他們這欲言又止的安靜,於是自己全給交代了,“考試題目偏難,不過我都已答完,接下來就看競爭對手的水平如何了。”

三人一聽這話就知沒出大差錯,頓時長鬆一口氣,仿若因雨水澆灌而瞬間伸展開來的綠植,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崔瑈笑得眉眼彎彎,繼續道:“最後一題隻有‘所學為何’四個字,我猜,此題怕是出自趙大人之手,單單這題我就用了一半時間。”

江新成半坐在崔瑈桌子邊緣,糾著眉頭疑惑不已,“啊?這確實不像以往的出題風格,但是這題該怎麼答?我都不知屬於哪類題,答義理嗎?”

袁怡凝神想了想:“《論語·憲問》中有言,‘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恐怕這便是題目的出處。”

崔瑈笑著點頭,不愧是遍覽群書的淑文姐,一眼就看出了題目出處。

“古之學者為己……”張靈均眼前一亮,立刻補充到,“理學中的兩大宗師早就對《論語》此句有所闡發,所以,趙大人這道題便是考察義理嗎?不然沒有著力點,這題可不好入手。”

“不過,”袁怡蹙起了眉頭,“如果是闡發義理,我卻覺得此題既好答,又難答。”

“若與以往類似的題目相比,此題顯得簡單了,隻要圍繞理學經典中論述過的要點作答,就不會有大的差錯;難答就在於,諸生都按這一思路作答的話,便極難答得出彩。”

袁怡看向崔瑈,“這樣一來,趙大人想通過這道題考察大家什麼呢?”

“我也在想這個問題。”崔瑈單手支頤,神色變得認真了幾分,“此題題幹不做任何答題方向上的提示,給予了學生很大的發揮餘地,如此,不論是從具體的文辭,還是從如何思考這道題本身,都能看出一個人的識見與性情。”

頓了頓,崔瑈微微一笑,“若是由我來挑學生,我也會這麼出題。”

見三人頗有興趣,她便繼續說著自己的解題思路,“所學為何?對所有監生而言,將來不論是入仕為官還是做學問,‘學’始終都是立命之本,‘學’與‘人’當為一體,難以分割。”

“在我看來,此題就像是一封自薦信,告訴趙大人你是什麼樣的人,而他為何要選擇你。常言道,同類相求,所以投其所好即可。”

話一說完,崔瑈不知想到了什麼,嘴角微微翹起。

“是這個道理。”張靈均點點頭,但依舊不解困惑,“可問題是,你怎麼知道趙大人欣賞什麼樣的學生?”

崔瑈嫣然一笑:“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