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RB航空公司早已經就不是昔日的亞洲航空霸主了,公司從上到下一身的爛毛病。這次國際油價的投機失敗,隻不過是壓倒這艘破船的最後一根釘子。過去RB航空公司之所以沒有出太大的問題,隻不過是因為這艘船實在太大,抗風險能力足夠大,也是因為爆出的問題不夠大,自然擊不沉RB航空這艘破船。
但是現在,麵臨近百億美元的巨額虧損,RB航空公司這艘破船終於扛不住了,瞬息便到了崩潰的邊緣。
首先,RB航空公司麵臨的主要問題便是市場萎縮,隨著上個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RB經濟的快速增長,日航也步入了快速發展期,運力規模和航線網絡急劇增長。但是隨著世界經濟波動和RB泡沫經濟破滅,日航明顯難以適應規模擴張後市場需求不斷縮減的局麵。
日航一直以航線的“大而全”和覆蓋力而感到自豪,忽略了取舍和優化,不願意放棄很多無利可圖的航線。因此,大量雞肋的航線和過剩的運力,將日航拖入了逐步虧損的泥潭。比如日航在1990年引入的37架波音747-400吞油怪物,交付使用時,RB經濟泡沫已經出現崩潰,這些大型客機搭乘率往往不到一半,又因為耗油過大,反而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
其次,RB航空超過70%的航線都是國際航線,其中又以北美航線為主。受美國9.11事件影響,美國政府對於RB乘客實行了嚴格的入境審查製度,使得願意搭乘日美航班的乘客大減,日航經營的十多條日美航線因此連續多年持續虧損。08年以後受金融危機影響日航的收入巨減,經營更加困難。
最後,最重要的是,RB航空公司雖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因為其管理層長期依賴政府買單,對自己體製的弊病視而不見。98年金融危機、9.11事件、以及SARS期間,日航都曾幾度瀕臨破產邊緣,但最終都靠著RB政府提供的公共資金度過了難關。而多年來日航實質性的體製改革和成本縮減一拖再拖,作為回報,日航也成為了政府拉動就業的政策工具,不得不在RB各地盲目興建的機場中增設和保留為數眾多的虧損航線,目的是迎合“各方需求”,導致負擔越來越重。
然而作為一家美國投資公司的掌門人,彼得約翰遜並不十分了解日航集團存在的眾多問題。以他為首的SVB集團高層隻是盲目的以日航集團過去的發展經驗為參考,認為隻要像之前RB政府一樣向日航集團注入資金,日航集團就能夠度過這次危機。
可是在SVB投資公司三十億美金的真金白銀投入進去後,日航集團的經營困境絲毫沒有得到改善,依舊是一副要是要活的樣子,在破產邊緣一直徘徊。
直到RB政府決定不向日航集團繼續注資,用稅收拯救這家企業,日航終於在當年的宣布申請破產。彼得約翰遜得知這個消息後,心髒病差點沒發作,SVB的股價也應聲下跌了近五分之一。這場收購,可以算作是彼得約翰遜投資生涯的滑鐵盧,差點沒把這位老人活埋。所以說,盡調做不好,吃虧吃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