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讀書的年齡,我們這一代人並沒有走父母的路,沒有再去選擇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是從自身實際出發堅定地投入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之中——報名讀書,那年我是祖國的花朵,含苞待放,盡管我還給老師回答過我有兩個鼻子,其實是兩個鼻孔,也不影響花朵即將怒放的事實。學校離家不遠,就在村子裏,每天背個小書包走幾分鍾就到了,那時讀書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反正同齡的孩子們都去讀書,可能我也就去了,因為那個大操場比我們家麥場還要大很多,可以無窮無盡的跑,還有那些樹,我跑累了可以讓我乘涼。學校裏的老師都是村子裏有文化的人來擔任,現在稱為民辦教師,就是這些民辦老師教會了我們這些山村孩子識字算數,而不是一味的上山下溝,讓我們學會了廣播體操,而不是滿巷子瘋跑,偶爾,可以打打乒乓球,讓我們知道了外麵的世界,更多是讓我們繼承了山村淳樸的民風。春天的清晨我在讀書,讀的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夏天的午後我在唱歌,讓我們蕩起雙槳;秋天裏我瑟瑟而興奮的在驗證南飛的大雁是不是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冬天我在那間小瓦房教室裏圍著爐子在等扔進去的土豆到底烤黃了沒有。冬天的教室裏生著爐子,忘記了那時候教室裏到底冷不冷,隻是記得每次值日時生爐子的小艱辛,要前一天把木柴準備好,第二天早上連通書包一起背到教室去生火,等同學們都來上課時,你不要搞得烏煙瘴氣就算很成功了,也有那麼幾天,我總期待別人生爐子失敗,好讓我們在外麵耗著,暫時不用進去上課,小小年紀便有了自己的小算盤了,讀書還是有用的。冬天過去了,春天我又要喊著媽媽給我紮個風箏了,媽媽紮蝴蝶風箏的手藝還可以,每次去放風箏我還能在小夥伴麵前得瑟幾下,然而,出來得瑟的,總要還的,班裏有個男生的爸爸是我們學校門口賣豆沙冰棍的,他那時沒跟我談過得瑟的事情,隻是他爸爸的職業讓我覺得他才是祖國的花朵,我們隻是一群待解饞的小野貓。
那時快到九十年代了,普通人家的日子也好過一些了,按照村裏的傳承,父親做為長子必須要有自己的家了,於是我們一家五口另起爐灶,搬到了村子的下麵,新蓋的和學校教室一樣的一排小瓦房,不過不用我來生火。剛搬進新家,一切要重頭開始了,新家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圍牆,以至於新認識的鄰居家每次有好吃的飯菜時總會端過來一些和我們分享,不用敲門,很簡單的鄰居關係,一處就是二十幾年了,至今印象猶存。家變成新家了,然後父親和母親還得要為新家繼續努力,分家的時候,爺爺給了父親一頭牛,騾子沒跟過來,為了能在年頭吃到葷腥,又買了一隻小豬仔,媽媽在每天大清早就忙活起來了,喂牛喂豬,加上幾塊良田,父母倒是克服了分家後的困難,沒有讓我們餓到冷到,我們一直沉浸在童年的快樂之中,絲毫感覺不到那時生活的艱辛。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wap_17K [http://img.17k.com/images/ad/qrcode.jpg] *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小說網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
*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