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思考起來,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能。
剛才複仇軍的代表表現,就十分的可疑,因為對方好像十分關心趙海清的事情,當時周易還以為,是趙海清十二太保的名頭,讓對方才會如此信任的。
看來陰差陽錯的,趙海清還是幫了不少忙,最少複仇軍很可能是他的緣故,才會如此果斷的。
可惜到底是當初死去的三位太保哪一位,那就不太清楚了,戴毅也隻是根據一些蛛絲馬跡,判定對方是十二太保之一。可是戴毅和那些太保,又不是都熟悉。
尤其是坐鎮西境的那三位,其他的太保,在京都多多少少見過幾麵,可是西境的那三位,是實實在在沒見過。
“行!既然如此,這件事就先放著,等有機會再尋求真相吧,現在再說說另外兩支的底細。
複仇軍如果是這來曆的話,確實可以成為盟友,斷然不可能和佛國有回旋的餘地,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他越是厲害,佛國也就越要頭疼了。”
周易岔開了話題,畢竟大概了解就行了。戴毅也說了,對方戴著麵具,他也不是很清楚。
難不成是這位勾結了金蟬子,害死了義兄。或者說被利用了,感覺對不起自己的義父,所以才沒有回京都,要一個人複仇。
不管真相如何,和現在的周易沒有太大的關係。他自己還沒有站穩腳跟,更不可能為誰洗刷青白。
“這個複/的首領,是原本夏餘州的城衛統領嚴克,當初微臣還以為,夏餘州陷落,嚴克他們都戰死了。
沒有想到的是,嚴克竟然活了下來,聽說是最後關頭,刺史不想死後背負罵名,遂決定與州府共存亡,把自己逃生的機會讓給了嚴克,刺史大人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說道這裏的時候,戴毅也忍不住傷感了起來。
讓他們這種文人理政還可以,讓他們打仗的話,確實都不怎麼樣。
刺史大人是文官,沒能守護住夏餘州,甘願以死明誌,也算是體現了文人最後一點風骨,自古以來,名這種東西,不知道害死了多少忠臣的命。
他原本是有機會活下來的,可是不願意背負罵名,獨自苟活於世。自古以來,文臣殉城的案例數不勝數。
周易也沉默了許久,他也說不出自己現在是什麼感覺。
忠誠是有了,然而卻死的沒有價值。是說他們愚忠嗎?還是說他們死板,太在乎臉麵了。
對比起這些人,周易可沒有殉城的覺悟。京都城破之前,他就已經假死脫身了,因此感悟不到他們當時的心情。
就因為自己做不到,別人做到了,才覺得對方偉大。
“唉,陛下恕罪,微臣剛才感觸有點多了,還請陛下原諒。”
“戴先生何錯之有,他是我大乾的忠臣,戴先生感觸,說明對我大乾,還是抱有幻想的,朕應該高興才對。”
戴毅沒有接周易這句話,隻是拱了拱手道,就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
“嚴統領因為當初刺史的原因活了下來,所以對佛國非常的痛恨,同時也發誓為刺史大人報仇。
他一直沒有投靠佛國,依舊以大乾的身份自居,組建了這個複/,對佛國進行報複。不過因為自身本領有限,一直被佛國從夏餘州打到了寧守關這裏。
當初要不是鐵仇的原因,恐怕已經被滅了。
雖然大本事沒有,但是小能力還是有點的。再加上他比較謹慎,佛國設計的很多陷阱,都沒把他給殺死,反而被他一次次逃脫,一直打到了這裏來。”
想想也對,大浪淘沙,那些沒本事的人,都已經被剿滅了,剩下的那些,自然都是有本事的了,很容易理解。
“不瞞陛下,微臣能和這些反抗軍聯係上,還多虧了嚴克從中牽線搭橋,所以微臣就成了反抗軍在寧守關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