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122章 欺上瞞下(1 / 2)

“下民楚瑄,拜見陛下。”

周易如法炮製,又開始詢問南境的事情了。不管好壞,周易也想把三境給詢問一個遍,也算是給這些人留下一些印象。

楚先生和林士普不一樣,他不是朝廷的正式官職,隻是司徒益的私人幕僚,所以自稱下民,也是有謙虛的意思。

“兩位使者從南境而來,想來路途辛苦,一定看到了不少東西吧。

朕聽聞南方東南方洪澇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兩位既然從南方而來,可否給朕說一下南方的局勢如何?”

自古以來,奏章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楚先生不明白周易得到的消息,都是什麼類型的消息,因此多少有點猶豫。

他怕說多了,把沿途的官員都給得罪了。誰知道這沿途的官僚體係,有沒有投靠陳虎之類的,那麼相對來說。不是把陳虎也給得罪了嗎?

可是他又不可能說百姓安居樂業,估計這話騙鬼也不容易。如果真的天下太平,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難民了,更不會引得天下大亂。

這一有天災,百姓就會把這和皇帝的執政牽扯到一起。

主要還是古代皇帝宣傳的好,各地為了拍馬屁,都會把祥瑞和皇帝牽扯在一塊。隻要天下出現了祥瑞,就會認為是皇帝的功勞,說明皇帝英明神武,治國有方,所以才會天降祥瑞。

而且那些皇帝,還非常的喜歡這種說法。久而久之,隻要天下出現變故,那就是上天給天下的示警。

有祥瑞了,說明皇帝英明。如果有天災了,百姓就會說是皇帝昏庸,上天降下懲罰。

凡事都有兩麵性,皇帝不可能說光要祥瑞,天災就和自己沒關係了吧。這是不可能的,天下百姓都相信了,天降祥瑞就代表皇帝英明,天降災難就代表著皇帝昏庸。

這就是事情的兩麵性。

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百姓會感念皇帝的英明,從而皇家的聲望,就遍及了天下。利用上天來宣傳,可以更好的傳播自己的名聲。

壞處也顯而易見,大家可以說百姓愚昧。如果百姓不愚昧的話,如何用天降祥瑞去愚弄百姓,就因為愚昧,才更好的愚弄。

不過百姓雖然愚昧,但也比較認死理。皇帝如果真的為百姓好,那麼肯定是民心所向,千古留名。

如果皇帝昏庸,官員糊弄。百姓也會把這件事算在皇帝的頭上。

有句話叫做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官員可以糊弄,但是百姓作為直接的受益者,他們知道好壞。

所以楚先生想要回答,但是又擔心得罪陳虎,從而給司徒麟引火燒身。但是作為一名讀書人,看到那一幕幕慘劇,他也不能視而不見,昧著良心去說。

如果周易不詢問的話,他肯定不會說。現如今周易詢問了,他又不想說謊。

看到楚先生為難,司徒麟想要回答,可是他剛剛開口,就被楚先生給攔住了。畢竟對於幕僚來說,他們認定的主公就是明主,既然已經認了司徒家為明主,怎麼可能讓自己的明主去替自己回答。

“啟稟陛下,下民雖然不清楚陛下看到的奏章怎麼寫的,但是下民可以實話實說的告訴陛下,真實情況比奏章上寫的,要更加殘酷一百倍。”

作為地方官員,天災瞞不住,肯定要上報的。但是如果寫的太嚴重,又顯得自己的無能,總希望稍微掩飾一下。

這種掩飾的習慣,在現在社會也普遍存在,這好像成為了很多官員的傳統,很難根除掉。

如果一地發生了災難,當地官員首先想到的是把這件事先壓住,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帽子,而不是百姓的生命。

壓住之後采取調查之類的,很可能就錯過了最佳的救援時間。如果處理好了,沒有什麼傷亡,然後才開始通報這件事,誇讚一下當地企業平時如何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