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學習好有雞吃(1 / 2)

童年的事總是快樂的,有很多很多好玩的記憶;小孩子七八歲的時間,什麼也不懂,隻是剛剛記事;剛剛開始上學,整天都是無憂無慮的,不會去計劃也不會去計較。

還記得,有一次媽媽承諾我們兄弟兩個,隻要那學期的期末考試,得到老師表揚,拿到獎狀,就獎勵我和弟弟,記得當時媽媽問:“隻要你們學習好,想吃啥媽媽就給你們做什麼。”

“我們要吃雞。”我和弟弟不約而同,異口同聲的說。

那時,幼年,存在裏都不富裕,每家每戶吃飯,每天能3餐有2餐吃上蔬菜就不做了。

往往,我們家,早上都是全家喝一個玉米糊粥,我食量大,兩碗,弟弟和媽媽一人一碗,爸爸要忙農活,喝兩碗,就是早飯了。

中午就是吃麵條,麵條就是用麵粉摻水後,揉製成扁餅形,很薄,用刀切成細長的一條一條,和青菜一起煮了以後可以吃;家裏的麵條其實也就放了不多的一些青菜而已,說是青菜,其實大多時間是野菜。

農活時,田地裏都會長很多可以吃的野菜,比如:小的時間,地裏自然生長的馬齒筧,窩窩菜,山野菜,還有一種有著細長細長葉子像麵條一樣可以吃的我們稱為麵條菜.

小的時間,經常聽奶奶講她們那一輩的心酸,據說,奶奶的時代,還經常吃不上飯;好多她的一代的同齡人,都鬧過饑荒,餓死很多人。不過,每次奶奶講這故事的時間,我老不愛聽了。

因為奶奶的故事講了很多次,每次都是同一個劇本;貪玩的我早就聽厭了,經常奶奶一開講,我就喝弟弟在遠遠的地方開始玩了。

到了爸爸媽媽的時間,八十年代,全國基本已經達到每家每戶的溫飽水平了,不會再為吃的發愁了。

等到了我和弟弟這一代,我和弟弟從小是沒有餓過肚子;我們那時每年還能吃上肉了,不過,家裏並不富裕,一年也就能解饞一次。

所以,看著家裏養的一頭豬,十幾隻雞;幾乎,我和弟弟天天在捉摸,什麼時間能過年,它們就成了我們的腹中美味。

可惜,每年過年,豬養肥了,年前總是會賣掉,成為我和我弟弟次年的學費,雞也就會殺一隻,基本都是走親訪友,待客用了,很少能輪到我和弟弟飽飽的,美美的吃一次。

不過,每年豬肉爸爸總會買個幾斤,我和弟弟也能吃到;不過,豬肉太膩,我和弟弟不喜歡,還是喜歡吃雞。

還記得有一次,那時一年級的上半學期一個期中考試,考試前,媽媽曾承諾過我和我弟弟,隻要我們那次考試進步了,就給我和我弟弟一人殺一隻雞吃。

有這話,甭提我和我弟弟多高興了,一心期待著考試,隻要考的不錯,就可以回家向媽媽邀功了。

其實,純以那時我們的成績來看,我們是很難考到理想的成績的,我們兄弟兩的成績其實在班級裏並不是很好,一直是屬於中間的層次的。

媽媽也是為了刺激我和弟弟的學習的上進心,並不是真的會因為我們學習進步了,就會輕易的殺我們一年也就辛辛苦苦養的十幾隻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