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第三百一十四章 君安知卿意(1 / 3)

史官記載:魏曆第二十五年,太子姬南發動政變,兩敗俱傷。

史官記載:魏曆第二十六年,姬南改名號為魏文帝。

可是在位不過半年就因為先前與先帝奪權時所受的舊傷複發不治身亡了。

後,姬北繼位,代替魏文帝成為新一任魏國皇帝。

改名為魏武帝,自此之後開始了他的統治。

史官記載,齊國與秦國的征戰之中齊國大敗。

魏國派去前往說和的柳國公並沒有能夠成功說服秦國收手。

齊國迫於無奈率先出了一份文書,名為道歉,實際上仍然未顯示出一絲一毫的誠意。

齊國仍然想垂死掙紮,因為他們也看出了秦國並不想收手,他們齊國的麵子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落下的。

所以柳國公費盡心思去遊說但是很遺憾,一點兒效果也沒有。

帶著他的兒子柳若風輾轉在遊說的途中,其辛苦程度可堪比當年孔子聖人周遊列國。

可是柳國公無怨無悔。這是他為魏國所能盡忠的最後一件事,因為他已年老體衰時日無多了。

而之後就在這個遊說的途中不幸染上疾病,隨後不久也就撒手人寰了。

姬北無心朝堂之事,隻想著求仙問藥,四處尋訪道士,對於國家大事一概不理。

即便是齊國的國都後來為秦國所破,他也仍然不覺得慌張。

在他看來他本身就無意,這王位不過是被逼無奈硬推上去而已,說到底。也得尊重埋在皇陵裏的那些祖先。

但是魏國的天下,若是說葬送在他手裏也不完全,這都怪兄弟都怪他的父王和他的兄弟姐妹。

齊國為秦國所破之後,秦軍並沒有在齊國內大肆捕殺無辜之人。而是選擇了能招安能投降的就都允許他們有活下去的一線生機。正是因為這種柔軟的政策使得齊國的人並沒有太過激烈的反抗。

大部分人也都為了生存,而選擇屈服,對於他們來說是齊國的國君,不義在先。

並不是他們的錯。

他們迷信天命,認為這是上天的安排,他們並沒有可以選擇的餘地,所以齊國就算被秦國占領,那也是應該的。

當然這樣的說詞還是在秦國人有意的渲染宣傳之下,傳到那些齊國人的耳朵之中的。

因為齊國這個國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迷信,在先前異國人前往齊國都城的時候,那些跡象就被他們有意的給隱藏起來了。

就是不想有人會利用此控製他的子民。

此次齊國和秦國征戰之中,人們發現並了解了兩件事。

第一件就是原來他們的國君不是隻有一位,而是有兩位。

一個是呂農,另外一個則是叫呂桑,呂桑是呂農的弟弟。

但是從小到大卻是被藏著養了起來,他們乃是雙生之子。

實際上齊國是明暗兩個皇帝。

所以他們才能做出前後不一的決策。

所以,在宴會上出現了不當言論的事,那是比較好色無用的呂農做出來的。

其實老皇帝和呂桑才是他背後真正的智能團。

但是這智囊團,也沒有能夠預測到秦國會對他們動手,就因為呂農的好色,給自己招致了多大的災禍。

他們本是想。滅掉魏國,滅掉趙國,從而實現他齊國在中原的一統。

但是卻沒有想到,中途被人截胡為秦國所滅。

一番成就霸業的大計就這樣被無情的摧毀了。

還是那句話,時也命也。

另外一件事情則是齊秦兩國之戰中出了一個著名的叛徒。

那就是曾經顧家的人,顧家的小兒子顧清寒。

他了解齊國都城內的許多事宜,乃至於許多機密的事情他都知道。

然後將他們全部告知了秦國,所以秦國在拿下齊國的過程中進行的十分順暢。

因為齊國國君沒有斬草除根而導致顧家的小兒子顧清寒逃出了齊國,輾轉到了秦國。

竟然幫助了秦國是滅掉了齊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齊國國君在顧家身上所做的惡終究是要償還的。

所有人都覺得顧清寒他是一個叛徒。

但是這個叛徒在秦國實現了滅掉齊國的願望之後就自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