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現在顧爹掌握了談話節奏,顧應山現在越發不敢說出自己的目的。
顧順民笑了:“咱們家是小富之家,你有什麼事就說出來,爹盡量滿足咱們的秀才公。”
“爹,我想出去遊學,漲漲見識。一方麵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一方麵是想慢慢去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書院,早日中舉。?”顧應山說。
“科舉要買筆墨紙硯,學堂也要錢,考中之前都要花錢,真是花錢如流水。你這遊學還能邊玩邊賺錢,也算是自立了。”顧順民摸了摸胡子。
顧應山大驚:“爹?您答應了?”
“也不是答應了,隻是心疼你。你一向倔,想做的事情總是要做到。要是不答應你,不知道哪天你就跑哪裏去了。”顧順民其實哪裏舍得兒子出外呢。
“爹,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爹。”顧應山沒想到事情這麼順利,這讓他更想出去遊學,幫扶百姓了。
父子兩個在後山竹林說了悄悄話,交心一場。從前麵兩個人進來,和家人們一起吃豐盛的午飯。
顧應山高興地趴在涼席上小憩,腦神經很是興奮。他盤算著出外的事,又想到了那些農民和小商人那樣的普通人。
封建王朝對百姓的壓迫一向很重,哪怕朝廷重文輕武,免了有秀才及以上功名的人身上的賦稅及雜役,可正役沒有免除。
而且有功名的人不願意承受重稅,把身上的壓力全都轉移到普通人身上去了。
普通人隻好報團取暖,宗族勢力更加強大。很多地方的宗族內部就像一個小社會,獎勵和刑罰都有,所有族人最怕的就是被開除族籍,趕出村去。
唉,其實這樣沒什麼用。大鼎朝存活至今已經兩百二十三年了,已經是王朝末年了,說不定哪天就被北戎攻了。那時候大家都要死,報團還是得死。
當然大部分人都知道這事,已經沒人認為家裏人都好好生產經營,好好過日子,生活就能蒸蒸日上。
普通人隻想做太平犬,活下去。但腐朽的統治階級,隻看重自己的利益。對底層特別是農民的剝削隻會越來越重,直到農民活不下去。
雖然談不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但顧應山承認自己隻到過周圍的幾個鎮子,隻了解清河縣。其他地方他從來沒親自走過看過。
他更加確信,讀書是不夠的,要是對現實情況一點兒也不了解,將來中舉當官也不過是個被人蒙騙的昏官庸官。這可違背了顧應山想要當一個普通官員,過自己的小日子的意願。
顧應山知道自己是靠著活過一次的自律才能考中秀才的,既然自律可以讓自己考中秀才,那也能讓自己在遊學一年後,考入書院,繼續求學,中舉當官。
顧應山自己把自己說服了。
顧應山拉開門,看到爹午睡完準備去田裏看長工帶短工補種。“爹!”顧應山跑過去跟著爹,迫不及待地說:“爹,再過七天,我就要出遠門了,這些天我要好好準備準備。”
“好好好。反正秀才遊學的也不少,你爹我都聽說了。你又有秀才文書,哪裏都可以去,也沒人敢欺負你。”顧順民對讀書人有種莫名的敬畏,他覺得兒子在外不出意外的話沒什麼意外。
“爹要不這樣。”顧應山把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爹,要不,我就在這十裏鄉裏遊學一年,後麵兩年再去找一個收錢少點的書院,認真備考。等我中了舉人,咱們家的日子就要好過多了,弟弟就更有希望中童生了。”
“好好好,你弟弟一定能考中童生。咱們家也就是以前困難些,你有了功名,衙門裏的人就不敢欺負咱,日子慢慢就好過了。咱們靠自己也能活下去活出人樣來,不靠別人。”顧順民高興地拍拍兒子的肩,出門去了。
顧應山心緒起伏,回了房間,盯著書桌看。他一直把科舉和現代考試聯係起來,童生等於小升初考試,秀才等於高考,舉人等於大學畢業論文答辯,進士等於碩博畢業論文答辯。
13歲考中童生後,他就開始緊張地備考。考中秀才的難度等於現代考好大學的難度,他完全不敢懈怠。
現在中了,緊張的心態還在,感覺突然休學一年挺怪的。不過,休學一年其實也沒什麼不對的,其他秀才也有不少去遊學的,想靠這個增加自己考中舉人的幾率。
自己沒什麼本事,恐怕將來考試言之無物。現在了解民俗世情,對將來考舉人還是很有幫助的,而且還能順便幫幫百姓。
封建王朝基本上都實行愚民貧民政策,自己的知識肯定能幫上他們。
想通以後,隻有一件事讓他擔心且沒辦法緩解:擔心自己高分低能倒不出肚裏的墨水。
顧應山臉色凝重起來,他不能忍受高分低能的自己。他重重握拳,決心要靠自己的本事辦一些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