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無在2013一月的對話(文)(1 / 2)

?授權書:

如果可能的話,名海想把這段對話貼在《斜陽》的最後,前幾天在《斜陽》文下麵看到了一些新評論,讓名海稍微有些擔心。一直想要寫一些什麼,但是醞釀了幾天,還是寫不出來,反倒是這段對話讓名海把一些話說了出來。這段對話有一半是你的,所以問你一下,要個授權(名海很有版權意識哦~)。

折刀是你的固定馬甲嗎?如果允許名海將這段對話公開,你是願意用這個馬甲,還是想要保持匿名?

固定馬甲沒錯~名海桑不要大意的貼吧,不匿名了。也謝謝名海桑耐心的回複,叫我時無就好了~~~(扭動)

此評論發自晉江手機站

【注】:名海的回複經過一定程度的修改,以避免劇透。^_^

【折刀時無】:

於補完了……看到名海更了文的時候我在準備會考一回頭它居然完結了……首先要說的是這真的是一篇非常好的小說,不是作為同人,而是作為穿越和曆史向的小說。由於本身對這段曆史比較熟悉所以讀起來沒什麼困擾(啊間接證明了我那兩本阪本龍馬和燃燒吧劍沒白買)。書中有些話嗯……不知是不是我想的太多,會和天朝的現狀聯係在一起。不過作為一個曆史控來說這麼多小說裏名海你寫的是特別認真而且特別良心的。啊啊,還有大概就是……希望名海能開原創,原創的曆史小說也很不錯。非常期待啊……比如民國神馬的,雖然能想到按你的來講肯定不會大團圓結局比如說宋教仁沒死主角死了之類的你一定會寫出來吧……但無論如何都想看(笑)。還想說的就是,冬日這篇裏名海想要表達的東西稍微有點多,所以綜合來看它雖然是圍繞著小一做展開,可是最後讀者大概回到結局的時候已經完全不知道小一是怎麼想的了,不知道他究竟有沒有變……變是一定的但無法知道他的思想會讓他向哪裏走去。在那個時代要是讓人一下子接受太多思想,可能就不隻是猶豫或者怎樣了吧,他再想去幹些什麼都會無從下手,他會想起過去的信念,接受的新思想,他就會覺得“我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這樣,他的做事界限和準則不太可能會變,但是他的思想模糊在了新舊界限之間,所以他就真的不能再去實現什麼了。大概以後他再去做警察?不過我的話不算太滿意這樣的小一,但要我說什麼的話好像真是想不出來什麼……總之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名海桑有時間把那個火影坑也填一下吧……還有一開始搜“名海彌一”的時候沒有搜到,原來你改名字了……囧……嚇死了……2013.01折刀時無

此評論發自晉江手機站

【名海】:

這篇文2010年十月發文,其間名海經過了兩次起落,出國一年,說實話,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文章會草草結文的原因是已經無法再按照原來得想法寫下去。時隔兩年之後,名海隻是覺得,兩人的價值觀相差太多,反而是現在的結局比較好

親說的很對,或者說親是第一個看出來的,文章裏確實有很多內容是現實的投影,這也是名海選擇日本近代史作為背景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日本近代史(兩麵)的史料相對較多,其二是,這樣的背景可以很好的篩選讀者群。名海的三篇幕末文沒有收到過負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個篩選機製。

這也是名海不會開民國文的理由了,以名海性格,會習慣性地把圖畫的很大,極有可能會觸及一些線。不過,名海對於近代史,想法是很紅很專的。因為革命先烈們,他們身上的一些東西,其實和新選組的人很相似。在信仰迷失,浮躁不安的現代,他們其實很值得我們尊敬。名海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其實是很有意義的,隻是不該樣板化,應該深度發掘那些風流人物內心深處的想法,將他們還原成一個“人”,偉人,是偉大的人,偉大是修飾詞,而人才是主體。

小一的心理,名海不得不說,排除了薄櫻鬼的背景,假定他最後真成為了警察,原因可能也隻是他以前做的,是和警察相似的工作,不是出於其他更加“高尚”的動機。人的思維方式,可以簡單定義為,從環境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再輸出信息的過程。名海提及這個概念,是因為想要說明一句話,“餅再大,也大不過烙它的鍋。”時代的局限性是非常明顯的,阿一是永遠不可能趕上阿嵐的,在那個大工業化尚未實現的年代,阿一的思維還處於農耕時代,和已經經過信息化洗禮的阿嵐相比……舉個例子,要做100雙筷子,農耕時代的人會找一個工匠,連續工作,或者找更多的人;工業時代的人會先設計好工序,設計機器,讓人按照順序操作;而信息化時代的人,會設計個程序,將所有機器聯係起來,讓電腦控製,人隻要輸入設計,按下按鈕,完成。

阿嵐最後也是看清了這一點,將選擇權交給了阿一。作為一個領先了時代太多的人,阿嵐其實是非常孤單的,所以她會在祭禮上喜歡上阿一。這一點名海的觀點並沒有改變,改變了的是對於結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