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在位13年,終年35歲。死後被追諡為烈祖明皇帝,葬於高平陵。
第三十三章 齊王曹芳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十九日,一輛藩王專用的青蓋車,載著剛剛被廢黜的曹魏皇帝,從宮中緩緩駛出,後麵跟著一支衛隊,他們奉命護送,其實是押送這位倒黴的皇帝出宮,遷居別處。
這位被廢黜的皇帝,就是曹魏的第三代皇帝曹芳。
曹芳(公元231年~274年),字蘭卿,魏明帝養子,生父是誰,已無從得知。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明帝病危,立曹芳為太子,並囑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明帝死後,曹芳繼位。當時的曹芳年僅8歲,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一切政事均由曹爽和司馬懿處理。這時,曹爽、司馬懿各率軍3000人輪流值班,住宿宮內。司馬懿是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曹操任丞相時,即開始做官,協助曹操搞軍事。曹操早期的屯田,主要是民屯,司馬懿建議實行“且耕且守”的軍屯,被曹操采納,從此,軍隊屯田墾種,糧食庫藏大大增加。曹丕稱帝後,司馬懿的地位逐漸提高,勢力也在逐漸增大。而曹爽隻因是皇族子弟,才被任命輔助幼主。無論年齡、輩分及官位都不如司馬懿,他擔心司馬懿勢力的增長危及曹氏統治,於是詢問謀士。謀士何晏出計道:“升司馬懿恣為太傅,以後尚書奏事,先由你來決定,不要受司馬懿的牽製。這樣,大權就不致旁落了。”
曹爽覺得這個辦法很好,於是,入奏幼主曹芳說:“司馬懿功高德重,可升為太傅。”曹芳年幼,一切都聽曹爽的,立即升司馬懿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師,地位尊貴,卻是一個閑職。曹爽通過這個辦法,削弱了司馬懿的實權。接著,曹爽命其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三個人各率3000禦林軍宿衛宮廷,從此大權獨攬。曹爽這時認為天下從此無憂,因此開始縱情享受,他平時飲食衣服。跟皇帝一樣,並暗中把明帝的歌女、舞女帶回家中作樂。他的弟弟曹羲深感憂慮,勸他說:“你這樣每天飲酒作樂,不是長久之計啊!”曹爽哪能聽進勸說,對他喝斥道:“兵權在我手裏,誰敢造反?”
對曹爽的結黨專權,司馬懿非常不滿,但要清除他們,力量還不夠。因此,他暫時忍讓,上書給曹芳,說自己年老有病,要求退職閑居,曹芳在曹爽授意下,立即照準。司馬懿退居鄉裏後,便推病不出,但暗地聯絡心腹,策劃著一場與曹爽的大搏鬥。
司馬懿告病回家後,曹爽、何晏等更無所顧忌,遂有了篡位之心。但對告老在家的司馬懿還是不放心。這時,正好親信李勝調任荊州刺史,他便讓李勝以告別為名進行察看。
對李勝的來意,司馬懿是很清楚的。於是他裝做重病在身的樣子,叫兩個婢女扶著來見客人。在同李勝說話時,他裝成神誌不清的樣子,說話故意顛三倒四。在侍婢進粥時,他故意手顫未拿穩,弄得滿身粥漿。這一切,李勝都信以為真。他回去把相見的情況向曹爽報告說:“司馬公形神已經離散,隻剩下一口氣,不必再擔憂了。”曹爽聽後,滿心高興,對司馬懿不再戒備。他哪裏知道,司馬懿正在進行著政變的準備呢!
當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掌握一部分軍隊,他又暗中蓄養3000敢死之士,同時得到元老重臣太尉蔣濟等人的暗中支持。已作好了一切準備,待機而動。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芳到洛陽城外去拜謁明帝的陵墓高平陵。曹爽同兄弟曹羲、曹訓、曹彥一道前往,洛陽城內空虛。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很快控製了洛陽城。司馬懿派人把削除曹爽兵權的太後詔書送往城外,曹爽看後,驚慌失措。這時大司農桓範逃出洛陽,來見曹爽,勸他們攜皇帝到許昌,調外地的軍隊和司馬懿作戰。曹爽遲疑不決。桓範對曹羲說:“如今你是同天子在一起,號令天下,誰敢不應?”曹爽一言不發。桓範又說:“現在動身去許昌,第二天就可以到達,那裏有武器庫,可以武裝軍隊,擔心的隻是糧食,但大司農的印信還在我身上。”曹爽兄弟還是不聽。這時,司馬懿派人告訴曹爽,隻要他罷兵免官,交出兵權,就可以回歸府第,保留封爵。
曹爽聽了來人的勸告,說道:“司馬懿隻是為了奪我的權,我回歸府第,仍舊可以做個富家翁。”曹爽終究不聽桓範的勸告,交出兵權,回到了洛陽家中。不久,司馬懿以更多的罪狀,將曹爽兄弟及何晏、丁謐、畢軌、李勝、桓範等,全部處死,並誅滅三族。曹魏的軍政大權從此歸司馬懿控製。
但曹爽集團的垮台,並不等於司馬氏與曹氏之間的矛盾已經解決。一部分有軍政實力的親曹勢力又先後起兵反對司馬氏。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太尉王淩在揚州發難,圖謀推翻司馬懿,廢皇帝曹芳,立楚王曹彪為帝,因事機泄露,被司馬懿先發製人,率兵南征,王淩措手不及,兵敗自殺。
討滅王淩後不久,司馬懿就因病身亡,他的兒子司馬師接著專擅朝政。
司馬師輔政後,總攬了一切軍政大權,朝中的事務,都由他來處理。一天,曹芳設朝,卻見司馬師帶劍上殿。曹芳大吃一驚,急忙下榻迎接。司馬師笑著說道:“哪有君迎臣的禮節?請陛下穩坐,我隻是來聽大臣奏事的。”等到大臣上奏時,曹芳還未來得及說話,司馬師都作了定論。曹芳心中充滿怨恨。
時光如梭轉眼曹芳已經繼位10多年了,由一個孩童變成一個20多歲的青年。他已不甘心隻作一個擺設,而要求有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利。所以對司馬師的專權極為不滿,便向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訴說苦衷,說到司馬師的專橫之處,往往淚流滿麵。張緝為張皇後之父,對司馬師的專權極為痛恨。夏侯玄是曹爽的姑表兄弟,曹爽敗後,他也被削了兵權,隻得了一個太常職銜。李豐在司馬師掌權後,擢升為中書令,但李豐與張緝、夏侯玄豐常要好,所以,司馬師雖擢升李豐的官位,但李豐的內心卻歸附夏侯玄。他們經常在一起秘密商議,要殺司馬師,為曹爽報仇,為曹芳奪回大權。
誰知事機泄露,司馬師下令殺死李豐、張緝、夏侯玄並誅三族。接著,司馬師帶劍進入皇宮,見了曹芳,便問道:“張緝的女兒在什麼地方?”曹芳見他要殺皇後,便向他求情說:“張緝有罪,他女兒並不知道情況,望大將軍寬恕。”司馬師並不聽從,繼續說道:“他父親犯有彌天大罪,即使她不知道情況,怎麼能繼續做國母?應該馬上廢掉。”曹芳無可奈何,低頭不語。在司馬師的逼迫下,隻好廢張皇後出宮,不久即被司馬師害死。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十九日,司馬師用郭太後的名義,下令文武百官集會,宣稱:曹芳荒淫無道,沒有資格繼續當皇帝,應該打發他回到原來的封國齊國。於是,曹芳被迫於當天離開皇宮。
曹芳從8歲繼位到23歲退位,共在位14年。退位後,到齊國居住。西晉建立後,封為邵陵公。太始十年(公元274年)死去,終年43歲,諡號“厲公”。
第三十四章 高貴鄉公曹髦
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司馬師廢掉曹芳,決定讓彭城王曹據繼位。郭太後聽後,表示不高興,對司馬師說道:“彭城王是我的叔叔,如果立他為帝,我怎麼辦呢?我看文帝的孫子高貴鄉公曹髦,溫文儉讓,可以立他為君。”司馬師聽後,覺得太後說得也有道理,於是改立曹髦為帝。
曹髦(公元241年~260年),字彥士,魏文帝曹丕之孫,當時年僅十四歲,雖然年紀不大,但他是曹魏的宗室,對朝廷裏的事情知道的比較多,尤其注意曹氏和司馬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對曹氏勢力的日益下降和司馬氏的專權他是明白的。他想,現在朝廷的大權被司馬氏掌握,既然司馬師能廢曹芳立我為新君,那麼也同樣可以廢我而立他人,當一個隻有虛名而無實權的君王是多麼可憐啊!想到這裏,他便向太後極力推辭,卻未得允許。於是才即位登基,改嘉平六年為正元元年。
曹髦即位後,崇尚節儉,減乘輿服禦,減後宮費用,派侍中到各地觀察民風民俗,處理冤案,考察地方官的執政情況,看來似乎很想有點作為。這時,地方上的一些親曹勢力由於不滿司馬氏的專權,相繼起兵,開始了一場反對司馬氏的武裝鬥爭。
正元二年(公元25年)正月,揚州都督、鎮東將軍毋曹魏丘儉聽到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為君的消息,對司馬師的任意廢立和專擅朝政極為痛恨。這時,長子毋丘甸對父親說:“司馬師廢主專權,國家顛覆,你怎麼可以安心自守呢?”毋丘儉深受觸動,於是便請揚州刺史文欽到府商量對策。文欽是曹爽的門客,對司馬懿殺曹爽懷恨在心,揚言要殺司馬師兄弟,給曹爽報仇。兩人見麵後,一拍即合。經過籌措,聚集淮南的大小官兵將士於壽春,發檄文於各州郡,宣誓起兵討伐司馬師。
東南起兵的消息傳到洛陽。這時,司馬師剛剛割掉眼睛上的瘤子,疼得厲害。但是,讓別人統大軍前往他又不放心,他擔心東征一旦失敗,將會前功盡棄。於是,留下弟弟司馬昭鎮守洛陽,總攝朝政。他自己則帶病率大軍親自出征。他率軍到淮南後,很快打敗了毋丘儉和文欽的軍隊,殺死毋丘儉,文欽逃往東吳。
司馬師得勝之後,回到許昌,眼睛疼痛不止,精神恍惚。想著自己不久將要離開人世,便將司馬昭從洛陽召到許昌,囑咐他說:“我現在身挑千斤之擔,雖想卸下但不可能,你應當謹慎、戒備!大事一定不要輕易托給別人,否則是自取滅族之禍!”話剛說完,眼睛迸血而死。此後,司馬昭開始掌握曹魏大權。
司馬昭掌握曹魏的大權後,便有了代魏的野心,於是注意觀察各官員的動態。他發現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乃是異己勢力,便派心腹賈充前去觀察。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賈充以“慰勞”為名來到淮南,入見諸葛誕。賈充試探說:“京師的許多賢人都主張皇帝禪位給司馬氏,你認為怎樣?”諸葛誕大怒,表示堅決反對。賈充回去後,把情況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認為諸葛誕在揚州很得人心,早晚要起來反對自己,不如把他調回京城,激他早反,免得出現後患。於是,升任諸葛誕為司空,召他回京城。諸葛誕果然疑心害怕,殺掉揚州刺史樂琳,起兵反對司馬昭。
消息傳到洛陽,司馬昭急欲率兵討伐。這時賈充對他說道:“你是繼承了父兄的基業,還未建立功德。今天,如果把天子留在洛陽而你到淮南討伐,一旦朝廷有變,後悔莫及。不如奏請太後和天子一起出征,這樣可以萬無一失。”司馬昭覺得這個辦法最為可取,便上奏太後一起出征,太後隻好服從。第二天,司馬昭又請曹髦一起出征。曹髦說:“既然大將軍都督天下軍馬,何必要我一起出征呢?”司馬昭回答說:“過去武祖縱橫四海,文帝、明帝凡遇大敵,都要親自出征,陛下應該追隨先君,掃清叛逆,這種時刻怎麼能畏懼呢?”曹髦懾於司馬昭的威嚴,隻得服從。於是,司馬昭挾太後、天子,親率20萬大軍南征。司馬昭費了很大氣力,才把諸葛誕圍困在壽春,第二年攻破壽春,殺死諸葛誕。
東南親曹勢力的兩次起兵,就這樣被司馬氏鎮壓下去。從此,司馬昭把曹魏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自己手裏。皇帝曹髦隻有虛名而無實權,對司馬昭的專權憤恨在心。可是,在司馬氏集團掌握曹魏大權的情況下,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鬱鬱之中,自作《潛龍詩》一首,詩曰:
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
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
蟠居於井底,鰍鱔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他把自己的處境比作在井中受著幽困的龍,暗指司馬氏集團的專橫。
不想,這首詩招來了災禍。司馬昭看後大為光火,對其左右說:“他要效仿曹芳啊!”立即指令賈充做好廢帝的準備。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四月的一天,司馬昭佩劍上殿,曹髦不滿地瞪眼看他,司馬昭憤憤地說道:“看我幹什麼?”曹髦低頭不語。這時,群臣大聲呼叫起來:“大將軍功德卓著,應為晉公。”曹髦仍低頭不答。司馬昭厲聲說道:“我父兄三人立有大功,封我為晉公,還不容許嗎?”曹髦顫抖著答道:“誰敢不從?”司馬昭接著又說:“《潛龍》詩裏,把我們當作鰍鱔,是什麼意思?”曹髦聽後,汗流如雨,司馬昭冷笑著退下殿去。
曹髦回宮後,想到司馬昭的所作所為,真是欺君太甚,他決定不再坐受淩辱。第二天,他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入後宮,對他們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廢的恥辱,所以請你們與我一道討伐他。”王經勸說道:“這樣不行。司馬氏掌握曹魏政權已經很長時間了,他們勢力很大,有多少人因反對他而死。現在陛下的禁兵力量弱小,不可采取行動啊!”曹髦不聽勸阻,從懷中取出詔書扔到地上說:“我已決定行動了,死而無恨!”王沈、王業見勢不妙,急忙向司馬昭報告去了。
一會兒,曹髦便親自率領宿衛和宮中奴仆,從宮中衝了出來。王經哭著伏在輦前勸諫,但曹髦不聽。這時,隻見賈充披戴盔甲,率領三千鐵甲禁兵,鼓噪而入。曹髦大聲喝斥道:“我是天子,你們闖入宮廷,想殺君王嗎?”禁兵麵麵相覷,都不敢動。賈充見狀,對他身邊的武達成濟喊道:“司馬公養活你,就是為了今天。如果今天的事失敗了,定要誅滅你們全家!”成濟操戈在手,回頭問賈充:“是殺還是綁?”賈充說道:“司馬公有令隻要死的!”成濟衝向前去,操戈朝曹髦猛刺兩下,曹髦當即死於輦旁。年20歲。這位試圖做中興之君的年輕皇帝,終於抗衡不過強大的司馬氏勢力,沒能挽救曹氏勢力衰落的局麵。
曹髦死後,司馬昭為安撫人心,殺死成濟兄弟,並誅滅三族。又讓太後下令曆數曹髦罪狀,貶為庶人。曹髦共在位6年。諡號“高貴鄉公”。
第三十五章 元帝曹奐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殺後,司馬昭立14歲的曹奐為帝。與曹髦一樣,曹奐也是隻有虛名而無實權,曹魏的大權仍歸司馬昭掌握,曹奐隻做了不到六年的皇帝,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便代魏建晉,這樣,曹奐就成為曹魏的末代皇帝。
曹奐(公元246年~302年),字景明,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這個小皇帝一即位,便懾於司馬昭的威力,封他為晉公、相國、加九錫。但這時的司馬昭已經看不上這個頭銜,他想的是做皇帝,因此,拒絕接受。為了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司馬昭決定出兵滅蜀。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令鄧艾、鍾會、諸葛緒率三路大軍進攻蜀國。蜀將薑維率兵退至劍閣。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薑維憑險據守,鍾會久攻不下,無計可施。這時,鄧艾向他提出建議:“我們應該避開劍閣,偷越陰平小道,直攻涪城(今四川綿陽東),衝入蜀國的心腹。”鍾會同意了他的意見。於是,鄧艾率軍偷越陰平。他們在荒無人煙的山區行走700多裏,一路上披荊斬棘,遇水架橋,遇山鑿山,非常艱苦。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通過了陰平。
偷越陰平後,鄧艾率軍直奔江油(今四川江油)。江油守將馬邈開城投降。鄧艾接著攻下涪城,進軍成都,蜀國朝野一片混亂,懦弱無能的蜀後主劉禪決定投降。他一麵派太仆蔣顯帶著詔書,命薑維就近向鍾會投降;一麵派尚書郎李虎,把全國戶籍檔案送給鄧艾。
滅了蜀國,又除掉了頗有謀叛野心的鍾會,司馬氏集團的勢力更加強大,威望也進一步提高。以曹奐為首的曹氏勢力更加孤單,已經不可能造成多少威脅。於是,爭取知識分子的頭麵人物的輿論支持,便成為司馬昭的一件大事。
名士們一向依附於曹氏,反對司馬氏集團。自從司馬氏集團掌握了曹魏的實權後,許多名士仍然采取一種不合作態度,他們由於怕遭殺身之禍,不敢直接反抗。於是,輕蔑禮法,縱酒放達,玩世不恭,企圖逃避現實鬥爭。被稱為“竹林七賢”的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劉伶、阮鹹、向秀即為其代表。在司馬昭的分化瓦解和威脅利誘之下,七賢中的阮籍、山濤、向秀等人投靠了司馬昭。
司馬昭在平蜀和爭取了部分名士的支持後,篡位的條件已經成熟,便於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三月,以皇帝名義給自己進爵為晉王。
司馬昭為了盡快代魏稱帝。又讓魏帝給予特殊待遇,他的王妃稱後,世子則稱為太子,和皇帝的待遇一樣。就在他積極籌措篡位之際,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忽然中風,病情迅速惡化,不久,便一命嗚呼了,終於沒過上皇帝癮。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繼為相國、晉王。賈充等人勸他仿效曹丕,代魏稱帝。
這年十二月,經過精心準備之後,司馬炎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接受了魏帝曹奐的禪讓,封曹奐為陳留王,改國號為晉,魏國遂亡。
曹奐退位時,年僅20歲,司馬炎對他還算寬大,使他安度天年,一直活到56歲,即西晉大安元年(公元302年)才壽終正寢。追諡為“元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