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告訴我們應該努力做對的事,不是嗎?”我試探性的詢問。
“小時候,在學習如何用筷子的時候,老師帶著小孩子們玩了一個遊戲。
有一大堆豆子,小孩子要用筷子將豆子夾進自己的碗裏。
這個遊戲叫釣魚。
豆子相當於魚,而小孩子相當於漁夫。每一局小孩需要兩顆豆子,也就是兩條魚才能進入下一輪。如果沒有足夠的豆子,那就會被淘汰,也就是所謂的餓死了。
每局結束後剩下在桌子上的豆子將會翻倍,也就是魚在繁殖。
小孩子分為兩組開始玩這個遊戲。
每組中都有一個筷子用的比較好的小朋友,他們很快就占盡優勢。
其中一組裏麵那個厲害的小朋友很快淘汰了自己的對手,想要奪得最後的勝利。每一局結束以後,他都炫耀著自己成功的消滅了自己的對手。
而另一個小朋友在贏了兩局以後,開始教自己的隊友,向自己的隊友分享筷子的技巧,很快,自己的隊友們也學會了用筷子,大家的實力持平……”
伊莉莎白‧巴托利停頓了一下,用眼神詢問我那個行為是對的。
這……分享技術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從長期來看得到了朋友的友善,名利,而且不會因前期的優勢而被妒忌,至於無法壟斷技術……筷子功遲早能練出來,沒必要藏著掩著,怎麼看來第二個小朋友選擇更為正確。
伊莉莎白‧巴托利微微一笑。“那個傾盡全力想淘汰自己所有對手的小朋友,在最後一局在隊友的歡呼聲中被自己的隊友擊敗了。”
自私自利並毫不掩飾自己的手段,終究會樹敵眾多。而這些曾經自己瞧不起的所謂弱者,有的時候可能成為最後的一根稻草。
“那另一個呢?”我詢問。我感覺有些奇怪,這個故事結局過於簡單,感覺我是她的風格。
“分享自己技術的小朋友帶領所有人一起共同致富了。”伊莉莎白‧巴托利靠回椅子上,話鋒一轉。“所有人的技術都搞起來了,每個人都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夾到很多豆子。於是,豆子被夾光了,魚全部死了。幸好這是遊戲結束……如果再來一局,沒有魚了會怎麼樣呢?”
果然,她怎麼會講童話故事呢?挺有寓言意義的。
“有是公地悲劇?”我翻了個白眼。“所以你是認為我們全部不知道適當的利用資源?還是認為我們自身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去麵對人性?”
“你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嗎?”伊莉莎白‧巴托利笑的意味深長。“人很容易就會被自己的幽暗麵拖進深淵的沼澤,但要相信人性,而人性需要鞭策。”
真理對錯是千人千麵的。
我看著始終彬彬有禮,斯文清貴的她。哈!想起我來找她的目的。“你的意思是你此時在這裏便是自我鞭策人性的結果?”
挺合理的。
她知道自己做錯了,所以要受到懲罰,所以沒有用手裏的勢力脫罪?
這可不像馬基雅維利主義會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