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很多的大導演,在拍了一些高成本電影後,市場反響不如預期之後,以退為進的手段。
大片冒險失敗之後,幹脆回到小成本電影領域,從小處作起,這樣更容易重新獲得成功,恢複市場對他的信心。
……
《十麵埋伏》的失敗,僅僅是對於張藝謀而言。其他的導演,還是對於該片的電影票房數據發出仰視和羨慕。
畢竟,光是電影上映十天之內,就賺取了6600萬元人民幣的票房。就足以讓無數的導演,感覺到自己奮鬥終生,也未必能拿到這麼高的票房數據。
與此同時,《十麵埋伏》接下來一段時間每天新增票房,也不下於300萬元,繼續在暑期檔裏麵稱王,蟬聯票房冠軍。
而《十麵埋伏》的對手《蜘蛛俠2》每天票房數據大約是200多萬元左右,再加上,《蜘蛛俠2》上映開頭幾天的數據,不像《十麵埋伏》那麼誇張。
人們預計《十麵埋伏》國內的票房數據,至少是《蜘蛛俠2》的兩三倍以上。
如果說《十麵埋伏》的國內票房潛力是1.5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話。《蜘蛛俠2》預計跟前作差不多,能拿到5000多萬人民幣就不錯了。
而對於小夥伴公司而言,暑期有兩部大片上映期間,每天小夥伴影院的票房收入,都是高達百萬元。扣除稅收和給電影製片方的分成之外,小夥伴公司每天的收入至少是50萬元以上。暑期的兩個月內,至少可以賺3000萬元的收入。扣除人工、運營成本,暑期至少能賺2000萬元。
幾乎不亞於一部票房上億元的大片,產生的純利潤!
所以,王啟年不禁感慨,電影院線還是比製片方有更大的優勢。院線的淡季,至多是不賺錢或微虧。但一旦到了電影市場的旺季,院線絕對是數錢數到手抽筋。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段屬於旺季。淡季隻要不虧本,意味著,小夥伴公司投資了2億元的院線,一年既可以賺4000萬元,5年時間即可靠著院線經營收回成本。
而電影投資方,風險大的時候,可能電影直接不能上映,血本無歸。即使上映的電影至多是三成盈利,七成虧本。
即使的旺季,《十麵埋伏》光靠國內的票房分賬,也很難抽回成本,還需要指望海外票房,才能實現盈利。
《蜘蛛俠2》原本就是在海外撈取了大量資本,不僅僅回本了,而且還大賺了。到中國市場則不過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再榨一點油水而已。
其他的很多電影,更是虧本的多,賺的少。
打個比方,院線相當於開賭場抽水的,不怕你賺錢,就怕你不來賭。反正你賺錢也是賺其他人的,不是賺賭場的錢。而你賺錢的過程中,賭場可以通過抽水,旱澇保收分享贏家低收入!
贏家不可能總是贏,而賭場除非生意冷淡,否則,永遠不會輸!
電影院線,就類似於開賭場抽水一般,看著別人或因為賺錢狂喜,或因為虧本沮喪。但賭場卻是淡然自若是不斷抽水。
所以,王啟年覺得,電影院線這步棋,絕對是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