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張藝謀的《十麵埋伏》雖然票房逐漸走低,但依然傲視群雄,稱霸暑期檔,蟬聯市場冠軍。
王啟年隻能感慨——因為,那是張藝謀拍的!
所以,即使拍成那樣,票房也遠遠超過絕大多數的導演。換做另外一個導演拍的,同樣的水平,票房能有現在一半,就可以偷笑了。
坐山觀虎鬥,小夥伴院線穩賺分成錢。
於冬向王啟年彙報說:“老板,寧浩的作品《瘋狂的石頭》公映許可證書已經批下來了!”
院線雖然比電影投資風險低得多,但這僅僅是防守。
電影行業的進攻,還是要靠電影製片的!
比如,嘉禾電影公司當年崛起,並不是靠著院線,反而是嘉禾院線不占優勢的時候,靠著李小龍、許冠文、成龍等等一批批的巨星,擊敗了老對手邵氏,成為了香港電影行業的霸主。但嘉禾跟當年邵氏差不多,漸漸的投資拍攝的電影越來越難以賺錢,隻能靠著院線經營苦苦堅守、
甚至,隨著香港房價、租金上漲,一些租約到期的影院,因為續租的化,房租上漲隻能虧本,所以,不得不放棄大量院線,隻保留一些購買了物業產權的旗艦影院。
所以說,影院是要做,但如果失去了對電影製作能力,那麼,肯定是沒有前途的!
“哦,知道了!”王啟年的小夥伴公司對電影製片方麵,采取內容為王製度。簡單說,就是更重視導演、編劇和幕後工作者所發揮的作品。
而不是跟其他電影公司那樣,一味的追逐明星。明星其實很多情況下,不是拍出好作品的關鍵。隻不過明星是有票房號召力和宣傳方麵,能夠對電影票房有刺激效果。
重視上映期間短期票房成績的投機者,肯定隻認明星。一部電影投資額多貴,就看請的明星數量有多少,是多大的腕。
王啟年絕對不認可這一套,這些年大腕明星們拍出來的爛片,以及撲街的片子,多了去了。
公司想要持久發展,肯定不是依賴手裏麵有多少明星——而是掌握渠道和內容!
靠手中少數幾個明星打天下,這是短視的做法。香港電影行業,充分暴露出了,巨星是靠不住的。有的巨星僅僅是一段時間輝煌,過氣了之後就不再具備票房號召力。更多的巨星的翅膀硬了,會選擇跳槽或單飛。
隻有對渠道的控製,以及掌握強大的內容生產機製,才是最可靠的。
好萊塢電影市場的興旺,不是建立在巨星基礎上,而是渠道和內容生產能力上做到了極致。實際上,由於好萊塢的導演、編劇、演員數量太多了,所以競爭是非常激烈的,隨便那個知名的人物隕落,對行業影響也是有限,反而給其他人騰出上位的空間。
渠道建設方麵,好萊塢培育了北美這個大市場。整個北美市場,就足以跟世界其他國家電影市場加起來的綜合相比,由此可見,美國對於本土電影渠道的建設,是多麼的成功。因為渠道建設的成功,給美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
至於電影內容製作方麵,則是需要有效的票房市場競爭製度下,進行優勝劣汰。龐大的市場,無數的優秀人才一起競賽,誰不行就淘汰掉,讓更行的出頭。這讓的製度下,巨星都隨時可能過氣,而市場卻一直推陳出新,有新人源源不斷崛起,這才是一個比較靠譜的機製。
院線投資方麵做的是渠道,隨著小夥伴院線擁有的銀幕、座位越來越多,對於電影渠道的影響力自然是與日俱增。
而內容生產不是靠名人,而是靠著很多對於電影熱愛,並且有成長空間的電影人。小夥伴公司目前就沒有什麼一哥一姐的製度,大家都是公平競爭,公平創業。小夥伴公司給已經證明自己成績的人進一步成長空間的同時,也不斷的加大對於新人的提攜,形成梯隊製度。如果有原本的老人不行了,那麼,就會被替代掉。如果,有一些翅膀硬了的跳槽,那麼,也不過是給一些想要證明自己能力的後起之秀騰出位置。
當然了,後起之秀除了公司給他們機會之外,還要要有天分的,沒有天分的人,可能投入了大筆的資源之後,被證明此前的投資都浪費掉了。
有那個天分的人,可能給一些機會,很快就能崛起!
王啟年知道,寧浩就那種,稍微給一點資源,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天才。從寧浩對於電影的執著,對於鏡頭的嚴苛,對於觀眾趣味把握的非常透徹,就可以知道,他生來就是要享受觀眾歡呼的優秀導演。
跟王啟年那種先知先覺的作弊不同,寧浩完全是自己摸索,自己悟出來的導演。即使沒有王啟年提鞋,他遲早也會成功。
但有了王啟年提攜,寧浩的成功顯然會更快。與此同時,將寧浩的成功,與小夥伴公司的成功捆綁在一起,也是王啟年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