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淮南三叛(1 / 2)

公元241年?? 壽春丘頭?? ??江麵

王淩命隨從捆綁著自己,站在小船上等著司馬懿發落,小船逐漸接近司馬懿大船,司馬懿在船頭見到王淩如此,急忙命司馬師過去先給王淩鬆綁。王淩見司馬懿跪下請罪,司馬懿連忙扶起。讓司馬師搬了椅子,自己和王淩對坐。司馬懿歎道:“彥雲乃是四朝元老,年紀比我還大十歲,夾石保曹休,芍坡敗全琮,這些年我據西蜀,你保東南,曹爽誅殺後,我保奏皇上升你為太尉,為何還要造反?”王淩歎道:“我見仲達公誅滅曹爽殺戮太多,又有許多謠言,一時糊塗,受到仲達的信悔之莫及。其實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何苦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呢?”司馬懿笑答說:“君非折簡之客啊!”王淩一驚,抬頭看司馬懿時,卻看不出司馬懿有譏笑嘲諷之意,便問道:“仲達信中說我若早早投誠,便可恕我,如今老夫來請罪,此話當真麼?”司馬懿道:“既然王太尉已經投誠,又並未動起刀兵,我諒陛下定能寬宥。隻是此乃公事,仲達不能背著陛下擅自做主,否則不是真的成了不忠的權臣?”不等王淩回答,司馬懿吩咐左右道:“交還王大人之的官印、儀仗,派六百人好生護送。從陸路直奔洛陽。一路要小心照顧。”又對王淩說:“我還要去壽春安民,不能一起走,這裏別過了。多多保重。”

王淩下船後,司馬師問道:“父親不願放過他麼?”司馬懿道:“這個頭開不得,何況他竟勾結楚王曹彪造反,此乃大罪,到時讓他自盡就算是照顧他多年功勞了。”司馬師又問:“聽說他的兒子王廣曾經勸告他不可造反,而且王廣頗有才具,能不能留下?”司馬懿道:“他勸父親不是為了國家,而是估量造反不成才勸,一樣要殺,另外王淩三族也要殺。”司馬師為難道:“這王淩是山西名士,他交友甚廣,門生弟子眾多,家族也是大族,要是全殺了估計要殺數千人呀。”司馬懿道:“我們除了曹爽,他們家族仇視我們的頗多,正好借機除後患。”

(各位讀者好,17k小說網原創《莊周劉禪》自動筆起,又被其他網站盯上,天天複製和抄襲,這裏提醒一句,本作品初期創作其中錯字,病句和情節需要修改的地方甚多,想看完全原本請到17k搜索原著。其他論壇的抄襲版本尤其VIP章節都是草稿而已。——《莊周劉禪》作者文學野貓。)

以下草稿:今晚更新

王淩字彥雲,太原祁人也。淩舉孝廉,為發幹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為丞相掾屬。

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淩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轉在青州。後從曹休征吳,與賊遇於夾石,休軍失利,淩力戰決圍,休得免難。仍徙為揚、豫州刺史,鹹得軍民之歡心。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進封南鄉侯,邑千三百五十戶,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是時,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淩就遷為司空。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淩為太尉,假節鉞。淩、愚密協計,謂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淩又遣舍人勞精詣洛陽。語子廣,廣言:“廢立大事,勿為禍先。”愚複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淩陰謀滋甚,遣將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宣王將中軍乘水道討淩先下赦赦淩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淩大軍掩至百尺逼淩淩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軍到丘頭,淩麵縛水次。宣王承詔遣主簿解縛反服,見淩,慰勞之,還印綬節鉞,遣步騎六百人送還京都。淩至項,飲藥死。乃窮治其事,彪賜死,諸相連者悉夷三族。朝議鹹以為《春秋》之義,齊崔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屍斫棺,載在方策。淩、愚罪宜如舊典。乃發淩、愚塚,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