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章節 第八章 久視
全部章節 第八章 久視
“前突厥猖狂,興兵犯境。瓜、肅、沙遭襲,伊、庭震動,隴右危殆。蹄音已至而百姓栗栗,將令不傳而士卒惴惴。
餘本老邁,不堪大用。陛下專信,除隴右道安撫使。王命及身,不敢有負。每思及此,中夜驚悚,但懼非所托者也。報國之心猶存,七秩之身已衰。君囑殷殷,在耳切切,乃奮此殘軀,雖年高而不敢辭;雖路遙而不敢退;雖暑長而不敢避。萬裏周轉,月餘奔波,終畢其功。弓騎所出,群賊辟易;王旗所向,宵小懾服。狼子野心,還歸鏡花水月;老謀深算,皆付逝水東流。
庭州刺史錢歸南,早私通默啜。僅以財故,罔顧大周。偽造匪患,暗製兵器。戰事起時,更開門揖盜,引施敕鐸入庭境,調瀚海軍至伊邊,欲讓庭州於默啜也。此等喪心病狂之舉,自高祖朝始未之有也。所幸當今天子英明,天下歸心。縱有一二跳踉,終為擒伏。首惡錢歸南、從惡伊州長史杜灝等伏誅。
而忠臣義士,雖身處危局,英勇果決,前赴後繼。肅州刺史崔興以下,克敵竟功,兵部應另有呈報,不於此細述。臣所見者,原瀚海軍旅正高達,前有送急報入京,後有飛奪瓜州烽火台,可謂勝局之眼成於其矣,功莫大焉。又有餘子景輝,服流西北,巧得大食奇藥數種。適逢庭州瘟疫,傾其所有,救軍民無數,其功雖親不可沒也。伏請陛下恩賞。
庭州之亂,險如千鈞係於一發。主官叛,外敵侵,民受瘟疫之苦,軍受亂命之累。誠所謂巨岩壓於虛卵,一旦傾覆,隴右糜爛。當此岌岌之危,有突騎施王子烏質勒振作而起,率所部抵禦敕鐸,終於沙陀磧擊潰之。若無此人忠義,王師之勝雖必,時日或將遷遠,積重或將難返矣。突騎施部自敕鐸登酋長位,親突厥而遠大周,不臣之心日久,致西北重陲碎葉孤懸。今烏質勒反正,請命收複碎葉。
人曰五步之內,必有芳草,今乃知一族之下,必有忠臣。此實乃聖上之德被於四海,日月之輝及於宇內。臣不勝欣喜,因上表具奏,請嘉其忠勇以楷模,授其官職以正名。
臣狄仁傑再拜頓首。”
武則天長籲口氣,輕輕放下手中的絲絹奏本,狄仁傑這篇發自庭州的奏章她已經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但每讀一次仍覺心潮湧動,熱血澎湃,似乎攻城掠地的男兒豪情也將她這老嫗的身心點燃了。最近半個月來,前線捷報頻傳,但她就是不敢輕言勝利,甚至害怕在太宗和高宗的像前駐足片刻。她怕啊,怕自己真如世人所詬病的那樣武功羸弱,難以守住“天子”的無上榮耀,即使到了另一個世界,也要被那兩個男人所譴責。兩個月寢食難安的日子裏,武則天常常會想到死亡,她萬分討厭這樣的思緒卻又無法擺脫,這時候她才感覺到自己的無能和虛弱,不論是此刻還是身後的種種,原來她都遠遠沒有安排妥當。
萬幸老天仍然是庇護她的。昨天夜間,當內侍將狄懷英的這封奏章送到她的案前時,武則天幾乎不能克製雙手的顫抖。她似乎從來沒有這麼膽怯過,她不敢揣測這奏章裏麵所陳述的究竟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她隻知道,那一定是最真實的消息……
現在,一切都過去了。坐在午後的觀風閣內,回味著剛剛遠去的煎熬,仿佛也成了一種莫大的享受。身邊有宮女輕搖團扇送來的習習涼風,暑熱並不灼人,隻帶來些微倦怠和困乏,耳邊陣陣響亮的蟬鳴,愈發襯托出周遭無聲的寂靜。看吧,這整個上陽宮,不,是這普天之下,仍然都俯仰於她的意誌。武則天斜倚在靠墊上,又一次拿起狄仁傑的奏本,涼涼的綢衫劃過肌膚,鮮活地勾勒出生命之美,死的恐懼在輕盈流轉的日光中顯得那麼空泛無稽。
武則天思忖著又把奏本放下,不需要再讀,差不多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乃奮此殘軀,雖年高而不敢辭;雖路遙而不敢退;雖暑長而不敢避。萬裏周轉,月餘奔波……”狄懷英這老家夥,武則天含著微笑想,比朕還小好幾歲,說話的口氣就如此倚老賣老,不過是想要朕感念他的忠誠、體諒他的苦衷罷了。自古賢臣多是這個德性,個個弄得跟屈原似的,就差投汨羅江以明心誌了。當然狄懷英比之那些以忠挾上的所謂義臣賢良要高明太多,這趟差,還真是辛苦他了……
一陣清麗悠揚的簫聲打斷武則天的浮想聯翩,她懶洋洋地抬起眼皮,那簫聲自觀風閣下穀、洛二水彙集而成的玉液池中傳來。輕風拂動滿池白蓮,蓮葉田田,隨風舞起碧色的波濤,托出朵朵潔白的蓮花,亦隨之娉婷搖擺,竟好像在應和那仙樂般的簫聲。武則天會意地微笑,注目蓮濤深處,果然一葉扁舟悄然浮水而出,船頭和船尾各坐一名白衣飄飄的青年男子。船首之人執簫吹奏,船尾之人輕搖木槳,雪白的衣衫和姣好的容顏,與白蓮交相輝映,看得人不覺心醉神癡。武則天點了點頭,輕聲歎息道:“這麼看起來,還真是畫中人、蓮之仙了。”
船上的兩位心有靈犀,隨著武則天的感歎,船首緩緩轉向,朝觀風閣而來。船首之人愈發興起,搖搖晃晃地站起身來,似要弄簫起舞,誰料船身突然左右搖擺,他穩不住身形,竟然“撲通”一聲落入蓮池。
武則天在觀風閣上看得分明,不由探頭輕呼:“哎喲!”卻見落水的張昌宗已經被張易之伸手拽了上來。此時小舟恰好靠岸,兩人沿著觀風閣下的石階匆匆跑上。那張昌宗全身都滴著水,活脫脫一個落湯雞的模樣,武則天一見之下忍不住縱聲大笑。張昌宗氣得俊臉飛紅,跺腳撅嘴地抱怨:“好你個五郎,你欺負人啊!騙我站起,自己卻故意蕩動船身。聖上!”張易之倒很坦然,姍姍落座在武則天身邊的鳳蘿席上,笑道:“我騙你你就信啊,活該!”
武則天好不容易止住笑,揚手捏了下張易之的臉:“朕看得真切,是你欺負六郎。”張易之撇一撇嘴,又諂媚地道:“聖上!我們還不是為了讓您開心。多少天沒聽您那麼暢快地笑了。再說了……”他指了指正往下扒濕衣服的張昌宗:“這大熱天的,他沾沾水還清涼不是?”張昌宗本來還在猶豫,聽張易之這麼一說,便幹脆利落地把身上的白色絲袍整個褪下,赤條條地站到觀風閣前,閉目呻吟:“嗯,這小風兒吹得真舒服。”武則天的目光拂過張昌宗凝脂般的玉色肌膚,好像能看透流動在肌膚之下的血液,這血裏充滿年輕人的活力和欲望,帶給她青春的錯覺、永生的幻象,是如今的她一時一刻都離不了的啊……武則天朝等在旁邊的內侍抬了抬手,內侍忙將幹淨的絲袍披在張昌宗的身上。
張昌宗聳了聳肩,“阿嚏!”他大聲打了個噴嚏,也在武則天的身邊依偎著坐下,嘴裏兀自嘟囔著:“聖上!臣聽說西域有種奇異的織物,水浸不濕、火燒不爛,用它做成的袍子穿在身上柔若無物,夏則透氣滑爽、冬則溫暖禦寒,臣想向聖上求這麼一件袍子呢。聖上!”武則天撫著他解開的黑發,微微擰眉道:“唔,你說的這東西朕倒似乎也聽說過,隻是從來沒見過啊。”張易之搖頭笑道:“聖上,您別聽六郎胡鬧。就是有這樣好的袍子,以他那性子恐怕也是玩過三天就扔了。您什麼時候見過他同一件袍子穿三回的?還從冬穿到夏……得了吧。
張昌宗惡狠狠地瞪了張易之一眼,仍然不肯罷休:“聖上,其實六郎的袍子是小事,六郎心裏麵想的,就是用這奇物給聖上織一頂帳子,聖上睡在裏頭保管香甜。”武則天還未開口,張易之又搶道:“那帳子裏頭還不是聖上與你一塊兒睡……”武則天再度被逗得開懷大笑,直笑得眼淚都迸了出來。張昌宗撲過去給她捶背,武則天緩著氣道:“你們這兩個小鬼頭啊……五郎,我隻罵你,這些話肯定都是你想出來的!”
張易之捶胸頓足:“臣冤枉啊!臣平日裏雖然促狹些,但卻是個勞碌命。哪像六郎,成天盡琢磨些享受的玩意兒。”武則天點頭歎息:“活到朕這個歲數,才知道人這一生,可以享受的時間太短暫,真應該及時行樂啊。唔,你們說的這東西,朕倒也有些興趣了,隻不知如何去尋。宮裏頭肯定是沒有的。”張易之轉著眼珠道:“如果真是西域的寶貝,莫不如去問問鴻臚寺?他們那裏不是存著各國的貢品嗎?就算他們眼下沒有,估計也知道詳細的來曆。”
“鴻臚寺?”武則天若有所思地重複了一句,隨即笑道:“五郎啊,既然如此這事兒可就交給你了。朕的口諭,由你代表朕去鴻臚寺尋覓寶物。”“是!五郎一定不辱聖命!”張易之痛快地答應著,與張昌宗眼神交錯,兩人都不約而同地悄悄鬆了口氣。
張昌宗伸手挽起被水打濕的頭發,動作大了些,寬袍大袖掠過桌麵,狄仁傑的奏章被一帶而下。武則天微嗔:“六郎,小心點兒。”內侍悄無聲息地撿起奏章重新擺好,張易之探了探腦袋,訕笑道:“聖上,這奏章您都看了多少遍了,真有那麼好看嗎?”武則天盯著他瞧了瞧,一指奏章:“好看不好看,你看看不就知道了?”
張易之媚笑著撿起奏章:“那臣可就看咯。”“看吧。”張易之這才小心翼翼地打開絲絹奏本,看得全神貫注,臉色亦隨之陰晴不定。稍頃,他放下奏章,似乎還在回味,就聽武則天冷冰冰地問道:“怎麼?看完了?”張易之打了個激靈,忙換上一臉春色,故作瀟灑地道:“嗯,我說呢,原來是狄仁傑這老家夥表功啊。哼,這幫老東西成天價說什麼為了社稷為了聖上,肝腦塗地死而後已,可真要幹了點兒活,表起功邀起賞還真不含糊!”
武則天沉著臉駁斥:“賞罰有度本屬帝王之術,作為臣子據實以奏是履行本分,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張昌宗此刻正小鳥依人般地靠在武則天的膝旁,聽到個“賞”字,起了好奇心:“咦?聖上,您打算賞什麼給狄閣老啊?”武則天稍微和緩了神色,從內侍手中接過玉簪,替張昌宗插在剛挽好的發髻上,笑問:“你說呢?”張昌宗翻起白眼:“他已經是同平章事了,官沒得可升,那就隻能賞田、賞宅子銀子?”武則天意味深長地搖頭:“狄懷英為官清正、胸懷社稷,田宅銀兩對他恐怕沒有什麼吸引力。”
張昌宗鼻子裏出氣,滿臉的不屑。張易之觀察著武則天重放晴光的麵容,討好地道:“聖上,狄閣老想要什麼樣的賞賜,他自己在這奏章裏麵都寫明了,聖上何不順水推舟?”“哦?你倒說說看,他想要什麼?”張易之半躬下身子,指著奏章道:“這不是嗎?‘又有餘子景輝,服流西北,巧得大食奇藥數種。適逢庭州瘟疫,傾其所有,救軍民無數,其功雖親不可沒也。伏請陛下恩賞。’嗬嗬,狄閣老還真是論功不避親啊。”
武則天輕歎一聲:“這就是狄懷英的作風,真正稱得上光明磊落。憐惜子嗣乃人之常情,他也這麼大歲數了,狄景輝是他最小的兒子,想必最為鍾愛。去年並州案發,朕見狄懷英就是一幅肝腸寸斷的樣子。這次隴右道戰事,他不顧年老體衰,奮古稀之軀行程數萬裏,於公當然是為了大周安危,於私恐怕也是為了這個兒子吧。”張易之附和道:“那也是聖上仁慈,不計較他暗藏私心,反而體諒他。那麼……”他猶豫了一下,追問:“聖上打算怎麼獎賞這個狄景輝呢?”
武則天沉吟片刻,麵露微笑道:“狄懷英啊,這回朕要給你一個大大的恩典。”張氏兄弟醋意十足地交換了下眼神,卻也都很識趣地沒有說話。稍頃,張易之按捺不住又問:“聖上,狄閣老這奏章裏還提到的崔興等大人戰功,您又準備如何嘉獎呢?”“哦,這些朕已交給姚崇,讓兵部和吏部一起擬個奏議出來,庭州刺史的缺、瀚海軍上下空出來的官職,還有狄閣老提到的那個什麼姓高的旅正,讓他們一並都考慮了。”
“聖上英明!”兩個男人異口同聲地稱頌,伴隨一陣響亮的蟬鳴,擊碎夏日午後的悶熱。武則天不覺精神一振,俯瞰觀風閣下的綠水碧潭、幽廊修竹、殿宇宮牆、雲蒸霞蔚,俱在明麗的日光下熠熠生輝,祥和寧靜卻又氣象萬千,令她從心底油然而生出自豪感來。
張易之仔細觀察武則天的神色,知道她此刻心情上佳,便壯起膽子道:“聖上,臣看狄閣老的這封奏章,就是有一處不太明白。”武則天饒有興致地端詳著他鼻尖的薄汗,淡淡地問:“唔,你說哪裏不明白?”張易之咽了口唾沫:“聖上,前幾日武重規大人的奏報臣也看了,與狄閣老的這份奏陳兩相比較,二位大人在突騎施王子烏質勒的行為上,描述多有差異啊。”
“嗯,”武則天微微頷首,“那麼你認為,朕該采信誰的說法呢?”“這……”張易之的額頭上也冒出了汗珠,心中著實忐忑卻又不願坐失良機,於是他字斟句酌地道:“聖上,臣覺得似乎還是高平郡王的奏陳更可信。”“哦,說說理由。”“聖上,首先看烏質勒,他既出生蠻夷,自然就遠大周而近突厥。那突騎施部又非天朝羈縻的正統姓氏,如今建牙碎葉,部落酋長敕鐸自封可汗,也是東突厥默啜支持的。烏質勒一旦繼承部落領袖的位置,就是個可汗,又何必轉投大周,求一個都督的封號,再說他為別姓,能不能封到都督都還是個問題。因此臣以為,烏質勒背突厥向大周的可能不大。”
武則天冷笑:“五郎,你這番理由看似充分,卻忘記了一個關鍵。”“什麼關鍵?”武則天輕哼一聲:“突騎施老酋長死後,烏質勒是他的長子卻未能繼位,反讓敕鐸當上了個什麼勞什子的可汗,又有默啜的支持,你說烏質勒的心中會痛快嗎?再說,敕鐸自己也有兒子,烏質勒怎麼能肯定敕鐸死後,部落領袖的位置就一定落到自己頭上?假如你是烏質勒,你會甘心眼巴巴等著那懸於半空的繼承權?每時每刻還要擔心自己被敕鐸和他的兒子們除之後快?還是幹脆轉投大周,借大周之力幹脆利落地奪取突騎施的統治?你看閣老所奏‘今烏質勒反正,請命收複碎葉。’,顯然就是這個意思。”
張易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武則天瞥了瞥他漲紅的臉,安撫道:“五郎看不透這層也很自然,你雖然機靈,為人還是單純的。哪裏懂這些殘酷詭詐的皇權爭奪。”張昌宗湊趣地把頭伏在武則天的懷中,含混不清地嘟囔:“說得就是嘛。我們本來就不懂這些,聖上,您可得多教著我們些,要不然……”他抬起頭,向武則天投去濕漉漉的眼神,做出副欲言又止的可憐模樣。
武則天心有所動,輕撫著張昌宗的肩膀歎道:“唉,隻要有朕在,你們便不用擔心。”張易之到底不甘心,忿忿地又開口了:“聖上,就算烏質勒像您說的那樣,可武大人所奏李元芳叛國投敵之罪又是怎麼回事呢?尤其怪異的是,狄閣老的這份奏章,把整個戰事都解釋了一遍,為什麼偏偏對李元芳隻字不提?這也未免太奇怪了吧?莫非有什麼難言之隱?”“難言之隱?”武則天思忖著,眼中突現鄙夷的冷光:“那李元芳是什麼東西?也值得你們再三嘮叨!”
張易之愣了愣,拿不準武則天的意思,便隻垂首沉默。稍頃,頭頂上響起武則天陰沉的話語:“李元芳,不過是一個被貶戍邊的七品校尉,他能掀起什麼大風浪來?!一無權勢二無兵馬,他叛國投敵,誰又會理他?!如此種種的罪責加在李元芳身上,不過是暗指狄閣老。狄懷英不替李元芳辯白,其實就是不替他自己辯白,因為事實勝於雄辯,辯無可辨!”張易之硬著頭皮又憋出一句:“那總不成還要為了李元芳私傳軍報、奸姘人婦而嘉獎他吧?”
武則天微微一怔,隨即朗聲大笑:“你呀,你以為人人都像你這麼小心眼?狄懷英的奏章裏,哪有一句替李元芳邀功請賞的詞句?既然狄閣老都不提了,你們也就噤聲吧。”
兩個男人果然乖乖地噤了聲,可惜滿園夏蟬並不理會女皇的無上尊嚴,仍然顧自放聲高歌。武則天舉手按上奏章華麗的絲絹封麵,心中百般滋味,悲喜難言。一陣清風吹過,蕩起玉液池中碧玉般的漣漪,武則天振作精神,聚起豪情,揚聲道:“狄閣老忠義可嘉,功在社稷,朕心甚慰啊!朕已決定,在七月初一狄閣老返回洛陽之日,親自出城相迎。到時,我大周君臣將與全洛陽的百姓共同慶賀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共祝大周之昌盛!”
前線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神都各處,但對於大部分的洛陽百姓來說,感覺並不強烈。畢竟隴右道遠在西北邊陲,那裏的戰事對神都的生活產生不了實質的影響,唯有趕本次製科考試的考生們真是喜出望外,終於有了盼頭。
原定在五月中舉行的製科考試,就是因為隴右道突發戰事而被無限期地押後,主考官狄仁傑大人到前線去當安撫使,假如戰事吃緊曠日持久,製科考試被迫取消都未可知。這些從天南海北聚攏到洛陽的考生們聞聽消息,當時都傻了眼。趕一次考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從遠離都城的各地來到洛陽,路途之上一走好幾個月,顛沛辛苦自不待言,進京以後住店、報名、行卷、訪友,吃喝拉撒,哪一樣不要花錢。不少貧窮的考生甚至舉債趕考,朝廷一句考試延期,諸考生們是進也不得退又不能,銀子像水一般地流出去,滿腹學問不得施展,還連個盼頭都沒有,簡直快鬱悶死了。
總算是守得雲開見日出,隨著洛陽的盛夏漸入佳境,考生們盼來了前線勝利的消息。主考官狄仁傑大人在前線平定突厥、立下赫赫戰功,已經在班師回朝的路上,不日即將抵京。吏部選院傳出消息,聖上重新定下考試日期,就在八月初一。所有報過名的考生需盡快到吏部選院重新核準名單,以確認考試資格。
蕭條了一段時間的天津橋東側變本加厲地熱鬧了起來。前段時間,很多考生為了省錢都搬出了洛水兩岸的豪華客棧,蟄伏在洛陽各處簡陋的小館驛中,現在隨著考期臨近,又都陸續回遷。選院附近的茶樓、酒肆也重新被躊躇滿誌的考生們占據,更因為前兩個月壓抑和無望的等待,人人都顯得比之前愈加亢奮、充滿迎戰前的激情。
這幾天,何淑貞每天一大早就來到天津橋旁守著,在烈日下站上一整天,兩隻昏花老眼不肯放過任何一名來往的考生。沈槐不在洛陽,何淑貞的膽子也大了不少,早出晚歸地尋找兒子,沈珺自然不會說半個不字。何淑貞想要找到楊霖的願望比往日還要迫切,因為她心中所包藏的秘密,已漸漸讓她意識到危險的逼近。
“大娘?您……是何大娘?!”何淑貞正被烈日曬得頭昏眼花,乍一聽這聲招呼,愣是沒有認出麵前那滿臉油汗的小胖子。小胖子倒是確認了自己的判斷,抬高聲音又叫:“何大娘!您眼花了吧?哈哈,在下趙銘鈺啊。大娘一向可好?怎麼,您陪楊霖兄一塊兒來神都趕考?”“楊霖?!”何淑貞猶如五雷轟頂,一把抓住趙銘鈺的衣襟,尖聲叫道,“趙……趙公子,你知道我家霖兒在哪裏嗎?啊?!他在哪裏啊?!”
趙銘鈺給搞得全無頭緒,再看周圍的人們都在朝他二人瞧,忙把何淑貞往天津橋下拉,嘴裏安慰著:“何大娘,您別著急,有話慢慢說。”在路邊的一個茶棚之下,趙銘鈺請何淑貞坐下,又要了兩碗茶,才聽何淑貞將進京尋子的經過大概說了一遍。待何淑貞說完,趙銘鈺詫異地問:“大娘,這麼說來您找了好幾個月都沒找著楊霖兄?”何淑貞低頭抹淚,趙銘鈺搖頭:“不對啊,我記得兩個多月前曾見過楊霖兄,就在這附近!”“真的?!”何淑貞緊張地臉色煞白,顫抖著聲音問,“趙公子,你真的見過我兒?他……他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