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回到均西沒有多久,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攝製組和《人民日報》的一個采訪組就到了均西,要對均西縣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的情況做一個采訪,采訪之後,不僅要在《人民日報》上刊登出來,視頻資料還將在《新聞聯播》播放
。
當然,同樣的攝製組和采訪組在全國另外一些地方也有,都是在這方麵做得比較好的縣市,其中,h省的江城市和都安市都在其列。
其實均西上《新聞聯播》節目,估計也就是那種在一組同樣主題的快訊中一閃而過的鏡頭罷了,頂多不會超過三十秒,當然,就這幾十秒,對於均西縣來說也是難得的殊榮了,這可跟那部風光片不同,上《新聞聯播》,而且是正麵消息,這說明均西的工作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而且這個上級領導還不是一般的領導,是中央領導啊!
《h省日報》也派了幾名記者陪同《人民日報》的記者一起到了均西采訪,其中一位就是洪蔚,這已經是這一個多月以來洪蔚第二次到均西來了,不過來均西也是她很願意的,因為這裏有她的父母,有她的小師弟,還有一個宋鯤鵬,當年她答應資助的那個孩子,他的名字還是她親自取的呢,這兩年,宋鯤鵬的學雜費、書本費什麼的都是她包了,還時常給些額外的費用,她說是讓小鯤鵬多吃點好吃的,補補身體,以前由於營養不良,他的身體太瘦弱了。
洪蔚對這個孩子很上心,每次來均西都會看望他,也正因為如此,她對均西縣農民收入的變化,也非常清楚,她眼看著宋家的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了,甚至上次七夕晚會的時候,她把小鯤鵬上五年級的費用拿來的時候,宋家還不肯收了,說他們家現在收入提高了,有錢供孩子上學了,不能再收洪記者的錢了,最後還是洪蔚堅持,他們才無奈收下,可是在洪蔚走的時候,他們還執意給洪蔚帶了不少均西特產。這讓洪蔚最直觀的感受到了均西農民在慢慢富裕起來。
攝製組、采訪組在均西各個鄉鎮好一通采訪,均西縣委、縣政fu的領導們也時常陪同他們下鄉,攝製組很拍了他們不少鏡頭,不過這些鏡頭到時候能在新聞聯播裏出現幾個,那就不好說了,當然,能夠在新聞聯播裏‘露’個臉,那也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
均西縣增加農民收入和減輕農民負擔的舉措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什麼水分,攝製組和采訪組不管到哪一個鄉鎮,那裏的農民都會對政fu‘交’口稱讚,當然,他們說得最多的名字就是江海,這些淳樸的農民對江海真的是千恩萬謝,說沒有江海的話,就沒有他們的今天。
很快,均西縣就上了《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當然,在《新聞聯播》上關於均西縣的報道是夾雜在一組關於各地增加農民收入和減輕農民負擔的快訊中一閃而過的,均西縣的幹部在收看這期《新聞聯播》的時候算了,總共占了三十八秒,雖然時間不算長,可是相對於別的地方,這已經算不少了,這讓均西縣的幹部們都有些沾沾自喜。
在《人民日報》上占的篇幅也不大,就一塊小豆腐塊,而且也是夾雜在一組關於各地增加農民收入和減輕農民負擔的係列報道中的。
當然,中央級的媒體不會太突出個人,所以江海的名字並沒有出現,但是,在《h省日報》的報道中,均西縣的報道篇幅就大得多了,占了半個版麵還多,江海的名字也數次出現在報道當中。
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江海可還是h省團委那一年豎立的主動到貧困地區工作的青年幹部的典型呢,既然他在均西縣的老百姓當中有這麼好的口碑,報道裏麵多提一下他的名字也是應該的,再說了,《h省日報》的采訪組裏不還有他的師姐嗎?他的師姐當然會幫他了。
對於江海來說,這些東西都是他累積的政治資本,雖然現在看來沒有什麼大用,可是累積多了的話,對他的仕途還是非常有好處的
。
江海現在每天雖然都很忙碌,可是他卻非常有成就感,因為現在的均西縣城跟他剛來的時候相比,簡直就不像是同一個城市了。
江海剛到均西的時候,均西縣城到處都是一副破敗模樣,縣城裏的絕大多數建築都是二三十年前修建的,這麼多年也沒什麼錢來修繕,所以看上去比它們實際的年齡還要大上不少,如果不是不符合,說它們是民國年間修的也有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