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鐵流(2)(2 / 2)

從那時起,每晚我都加班三至四小時,星期天和假日是我寫作最帶勁的時間。在寫作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這個勞動是艱苦的,但我的精神是愉快的,應該說,它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當寫到高潮的地方,就擱不下筆,時常是為了第二天的工作才強製著自己放下筆。在寫得入神的時候,我曾不止一次地被戰友們的事跡感動得覺得不是坐在溫暖的宿舍裏寫東西,而是完全回到了當年的林海雪原中,和小分隊重又戰鬥在一起。

就這樣,從一九五五年二月到一九五六年八月,在一年半的業餘時間裏,完成了《林海雪原》的寫作。

可惜由於自己水平的限製,我沒有把它寫好。英雄們的事跡也絕非四十萬字所能寫完,有許多事情我把它刪掉了,沒有寫進去。最近我見到過好幾位當年一同參加過林海雪原鬥爭的戰友,他們總是問我,某某事你怎麼沒寫進去,某某事又為什麼沒有寫進去?可見我還遠沒有把林海雪原的鬥爭表現得更完整更充分。

在寫作過程中,自己有這樣的幾點體會:

第一,現實的鬥爭生活,是創作最根本的基礎。沒有楊子榮等同誌們的鬥爭事跡,我是根本不可能寫出東西來的。《林海雪原》的問世,首先應歸功於黨領導的偉大的革命時代,和黨所培養出來的時代英雄。我自己隻不過把英雄們的鬥爭事跡作了一點文字的記載而已。

不少讀者以為少劍波就是我自己。其實雖然少劍波有些事情是按我的經曆去寫的,但我絕不等於少劍波。因為這個人物,作為這樣一部小說的主人公,我是企圖按照人民解放軍中這樣一類青年指揮官,就是從小參加八路軍,黨把他在火線上培養長大成人的形象來刻畫的。

第二,在豐富的鬥爭生活基礎上,我又深深體會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是個十分重要、絲毫不容苟且的根本問題。愛誰,恨誰,愛什麼,恨什麼,歌頌什麼,打擊什麼,都不容許有一點含糊。我愛黨所領導的解放人民的偉大事業,我愛黨所給予我們的光榮的任務,我愛小分隊的戰友,我愛林海雪原的蘑菇老人、工人和獵手;我愛林海雪原的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它們是祖國的錦繡河山,是祖國的萬寶庫,……立場鮮明,愛憎分明,是對無產階級文藝戰士起碼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初學寫作,有重重困難,必須要有堅強的意誌和毅力,才能突破這些難關。高度的革命責任感是不屈的意誌和毅力的主要泉源。隻有革命的責任感,才會使自己的意誌堅定,百折不撓,寫作的“士氣”旺盛,並能克服一切困難,從繁忙的工作中索取自己所必需的時間。

在寫作的時候,我曾力求在結構、語言、人物的表現手法以及情與景的結合上都能接近於民族風格,我這樣做,目的是要使更多的工農兵群眾看到小分隊的事跡。我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文學名著,其中人物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曾深深地教育了我,它們使我陶醉在偉大的英雄氣概裏。但叫我講給別人聽,我隻能講個大概,講個精神,或者隻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可是叫我講《三國演義》、《水滸》、《說嶽全傳》,我就可以像說評書一樣地講出來,甚至最好的章節我還可以背誦。這些作品,在一些不識字的群眾間也能口傳。因此看起來工農兵群眾還是習慣於這種民族風格的。但由於自己的水平低,寫完以後,感到文詞粗劣,所以還遠沒有達到我的目的。因此,我要求親愛的讀者和文學戰線上的前輩提出嚴格的批評,使我能在將來的業餘創作中獲得長進。

曲波

1958年9月於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