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鐵流(2)(1 / 2)

子榮同誌在林海雪原最後的鬥爭裏,在捕捉匪徒四大部長的戰鬥中,中了匪首的無聲手槍而光榮犧牲了。他所領導的偵察排,我們便命名為楊子榮排(現在XX軍)。

我的警衛員高波同誌,十五歲就參軍,在林海雪原裏鬥爭的時候也隻有十八歲。他帶著病也不肯離開小分隊,我隻得給他輕一點的任務:讓他乘森林小火車往返保護群眾,把山裏的物資交換給城市。一次執行任務時,在二道河子遭匪徒埋伏,為了掩護群眾突圍,他與多於自己數倍的匪徒拚殺,彈盡了用手榴彈,手榴彈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拚彎了他用槍托。在英勇的拚殺中他負了重傷,終於為革命流盡最後的一滴血,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人類最偉大的事業——共產主義事業。

其他的一些戰友,如力大無窮、勇冠三軍的張繼堯、遲宜芝、劉蘊蒼;渾厚樸實、勤勤懇懇、堅忍不拔,隻知“幹!幹!幹!”的孫大德、初洪山;詼諧樂觀、有勇有謀的欒超家……這些同誌目前正在軍事及其他戰線上忠誠和勤懇地工作著。

戰友們的事跡永遠活在我的心裏。當我在醫院養傷的時候,當我和同誌們談話的時候,我曾經無數遍地講過他們的故事,也曾經無數遍地講林海雪原的戰鬥故事,尤其是楊子榮同誌的英雄事跡,使聽的同誌無不感動驚歎,而且好像從中獲得了力量。講來講去,使我有了這樣一個想法:“用口講隻有我一張口,頂多再加上還活著的戰友二十幾張口。可是黨所領導的偉大的革命鬥爭,把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連根拔掉了,這是多麼偉大的鬥爭;黨所領導的武裝鬥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們這支黨和人民的鬥爭工具——人民解放軍,鬥爭於山區,鬥爭於平原,鬥爭於交通線,也鬥爭於海濱湖畔,同時也鬥爭於林海雪原。在林海雪原這個特殊的鬥爭環境裏,有著特殊的艱苦與困難,但在黨的領導下,它們終於被我們一一戰勝和征服了,並終至殲滅了最狡猾毒辣的敵人,保護了土改,鞏固了後方,發動了群眾,得以大力支援前線,成為當時解放戰爭全局中一個小小的但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這場鬥爭中,有不少黨和祖國的好兒女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創造了光輝的業績,我有什麼理由不把他們更廣泛地公之於世呢?是的!應當讓楊子榮等同誌的事跡永垂不朽,傳給勞動人民,傳給子孫萬代。”於是我便產生了把林海雪原的鬥爭寫成一本書,以敬獻給所有參加林海雪原鬥爭的英雄部隊的想法。

但是自己一來工作忙,二來水平低,特別是文字水平低。初試了三章,感到了兩大困難:一是內心的感情筆下表達不出來;二是分不出輕重,平鋪直敘,力量使不到刀刃上。一氣之下,將它們全部撕毀了,當時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之苦,對文字這一關有些心灰膽怯,寫與不寫,也在內心激烈地鬥爭起來。

一九五五年二月的春節前某天半夜,我冒著大雪回家,一路還在苦思著怎樣才能寫好這部小說,如何突破文字關等等;及抵家,一眼望見那樣幸福地甜睡著的愛人和小晶晶,一陣深切的感觸湧上我的心頭。我想起了八年前的今天,在北滿也正是刮著狂風暴雪,那也正是飛襲威虎山的前夜;而今天,祖國已空前強大,在各個建設戰線上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人民生活也正在迅速提高。我的宿舍是這樣的溫暖舒適,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滿,這一切,楊子榮、高波等同誌沒有看到,也沒有享受到。但正是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將來,在最艱苦的年月裏,他們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夜,是如此的寧靜,我望著窗外飛舞著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皚皚的雪原,楊子榮、高波、陳振儀、欒超家、孫大德、劉蘊蒼、劉清泉、李恒玉等同誌的英雄形象與事跡,又一一在我的腦海浮現。“寫!突破一切困難!‘為人民事業生死不怕,對付敵人一定神通廣大。,戰友不怕流血,殲滅敵人,我豈能怕流汗突破文字關,這是我應有的責任,這是我在黨的文學戰線上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