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後記: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1)(3 / 3)

高度依賴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市場的日本銀行係統終於將自己的軟肋暴露在美國金融戰爭的利劍之下。1990年1月12日,美國在紐約股票市場利用“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發動了對日本東京股市的“遠程非接觸式”戰略打擊。

日本金融係統的心髒病和冠心病經受不住這樣的強烈刺激,終於發生了中風,然後導致了日本經濟長達17年的偏癱。

如今,幾乎一模一樣的藥方又被“熱心和急切”的美國金融大夫們介紹到了中國,所不同的是,中國經濟的身子骨遠不如當年的日本,這副藥灌下去隻怕就不是偏癱這麼簡單了。臥床已久的日本甚至比美國大夫更急迫地想看看中國喝下這副藥到底反應如何。

糟糕的是,中國現在的早期症狀與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極其類似。

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

“國際慣例”眼下是個頗為時髦的詞彙,仿佛遵循了“國際慣例”,天下就從此太平了,金融開放就像田園牧歌般地優美舒暢了。如此天真爛漫的想法隻怕會誤國誤民。

“國際慣例”的形成完全在業已形成壟斷地位的國際銀行家的操控之下,在特定條件下,也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製作一套全麵封殺中國銀行業生存壯大的“國際慣例”,這一手已經成為居於金融行業壟斷製高點的美英銀行封殺競爭對手的有效武器。

當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業擴張勢頭的老巴塞爾協議,已經改頭換麵地升級為2004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完全可能被用在中國銀行係統的頭上,從而成為阻止中國金融行業海外發展的重要障礙。

一些發達國家認為,所有該國境內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必須完全符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才能繼續運作,這還不算,連這些外國銀行的所在國也必須符合該協議的要求,否則就可能存在“監管漏洞”。這樣的規定無疑將大大增加這些外國銀行分支機構的運作成本。對於中國剛剛開始走向世界的金融行業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本土的銀行尚未實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意味著這些銀行在美國和歐洲的分行有可能被改製甚至關閉,中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海外金融網絡存在著被一網打盡的危險。

占據著巨大優勢的歐美銀行業的遊戲規則製訂者們,將輕而易舉地封殺中國金融行業的對外發展之路。而中國國內的銀行業還要苦苦遵守這些冠冕堂皇封殺自己的所謂“國際慣例”,天下沒有比這種遊戲規則更加不公平的了。在擁有巨大優勢的對手麵前,還要被人捆上手腳,這場遊戲的輸贏早已成定局。

來而不往非禮也。

中國的對策就是,也隻能是,“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如果所在國利用不管何種“國際慣例”來封殺中國的海外銀行分支,中國也將如法炮製,製訂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製乃至關閉其銀行在中國的運作。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曆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絡是必經之路。中國的銀行業與其隻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不如實施外線作戰,去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網絡,在戰爭中去學習戰爭。如果中國的銀行業在海外收購或擴張受阻,中國不妨也照對等原則辦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運作事宜。

藏彙於民不如藏金於民

麵對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許多學者提出要藏彙於民,以分攤國家的外彙儲備損失的風險。如果中國放棄強製結彙製度,企業直接控製外彙,雖然分攤了國家外彙儲備的貶值風險,並減輕了貨幣增發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是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國家對外彙流動的監控能力,因而增加了金融係統整體的風險,這並非是一個萬全之策。

與其藏彙於民,不如藏金於民。任何外彙從長期來看都會對黃金貶值,隻是貶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將中國已經創造出的巨大財富實現購買力保值,唯有變外彙儲備為黃金白銀儲備。國際黃金價格波動其實不過是個假象而已,看破了這一層,哪怕它彙率市場掀起千重浪,中國自有萬噸黃金作為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