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森在他著名的對1968年以後的黃金價格雙軌製的評論中說: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外,黃金最終被完全去貨幣化了。它的價格完全由供需關係決定,就像銅、小麥、銀或鹽一樣。
一個中東的酋長如果在55美元一盎司的價位上購買了黃金而在68美元的價位上賣出的話,他一定能掙不少錢。但是,如果他是55美元買進,而38.5美元甚至33美元拋出的話,他就會輸掉身上的襯衫。
薩繆爾森堅信一旦黃金被踢出貨幣係統,那麼對黃金的需求就隻限於很少的幾種工業需求,如首飾業。所以,1971年8月15日尼克鬆關閉黃金窗口、布雷頓體係垮台之後,黃金已不再是貨幣,誰還會需要黃金呢?到1973年,這位大教授發表這段宏論時,他認定1972年75美元一盎司的金價肯定維持不住,黃金最終可能跌到35美元以下。讓教授下巴脫臼的是七年以後,黃金的價格衝到了850美元一盎司。
還好,薩繆爾森不是華爾街的對衝基金經理,否則他輸掉的就不僅僅是身上的襯衫了。
一級警報:2004年羅斯柴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一切霸權的力量源泉和最終形式都體現於定價權,通過控製價格的過程來實現有利於己而不利於人的財富分配方式。定價權的搏鬥恰似帝位爭奪一般劇烈,充滿權謀和狡詐,價格鮮有在平等自由合理的市場運作過程中自然產生,擁有優勢的一方從來就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來確保自己的利益,這和戰爭沒有任何本質區別。討論價格問題必須用研究戰爭和戰例的思路才能接近事情的真相。製訂價格、推翻價格、扭曲價格、操縱價格都是各路當事人反複激烈較量的結果,沒有人的因素作為參照背景,就不可能明白價格形成的軌跡。
人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是為什麼有人坐在老板的位置上發號施令,而多數人隻能服從,因為一切都有切膚之感。但老板的老板通過控製老板來間接控製眾人,就不是那麼明了和直觀了,順著這個權力鏈條越往上人數越少。定價權的取得也是如此,控製一種商品的價格從來就是自上而下的行為。
就黃金而言,誰控製了世界最大的黃金交易商,誰就控製了黃金的價格。所謂控製,就是交易商們為了利益或迫於威勢,主動或被動地接受權力上層的安排。
羅斯柴爾德家族從1815年拿破侖戰爭中一舉奪取黃金定價權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曆史。現代的黃金定價體製建立於1919年9月12日,當五名各大財團的代表聚集在羅斯柴爾德銀行時,金價被定在4磅18先令9便士的價位上,約合7.5美元。盡管1968年改為以美元報價,但其運作模式基本未變。參加第一次金價製訂的代表除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人,還有Mocatta&;Goldsmid,Pixley&;Abell,Samuel Montagu&;Co.,Sharps Wilkins。羅斯柴爾德家族隨後成為固定的主席和召集人。從這一天開始,五位代表每天在羅斯柴爾德銀行會麵兩次討論實物黃金的交割價。由主席建議一個開盤價,這個價格立即通過電話傳到交易室,主席然後詢問誰想買賣多少400盎司的標準金條,數量是多少,根據雙方出價和最終達成交易的價格,主席這時宣布金價被“敲定”(The London Good Fix)了。
這個黃金定價製度一直運作到2004年。
2004年4月14日,羅斯柴爾德家族突然宣布退出倫敦黃金定價體係,這一石破天驚的消息立刻震撼了全世界的投資者。戴維·羅斯柴爾德解釋道:“我們在倫敦商品市場(包括黃金)交易的收入在過去五年中已經下降到不足我們業務總收入的1%,從戰略分析的角度看,(黃金交易)已經不是我們的核心業務,所以我們選擇退出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