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4)(2 / 3)

當失去黃金這一定海神針之後,國際貨幣體係自然大亂,在經過人為製造的“石油危機”造成對美元的強烈需求之下,再借由1979年以來的超高利率,美元才逐漸站穩了腳跟。作為世界各國的儲備貨幣的美元,其價格如此上躥下跳,而其操縱權完全掌握在倫敦-華爾街軸心的手上,被迫跟著坐貨幣過山車的歐洲國家自然滿腹苦水。於是,70年代末,德國財政部長施密特(Helmut Schmidt)找到法國總統德斯坦(Giscard d'Estaing)商量建立歐洲貨幣係統(European Monetary System),以消除歐洲國家之間貿易中令人頭痛的彙率不穩定問題。

1979年歐洲貨幣係統開始運轉,並且效果良好,尚未加入的歐洲國家紛紛表示了加入的興趣。對於這個係統未來可能演變成歐洲統一貨幣的擔憂,開始強烈地困擾著倫敦-華爾街的精英圈子。

更令人不安的是從1977年開始,德國和法國就開始插手歐佩克事務,它們計劃向特定的石油輸出國提供高技術產品,幫助這些國家實現工業化,作為交換條件,阿拉伯國家保證西歐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並將石油收入存進歐洲的銀行體係。倫敦方麵從一開始就堅決反對德法的另起爐灶的計劃,在所有努力全部失敗後,拒絕加入歐洲貨幣係統。

德國當時還有更大的圖謀,那就是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勢必最終主導歐洲大陸。為此目的,德國開始接近蘇聯,準備和蘇聯保持溫和而互利的關係與合作。

為了對付德法的計劃,倫敦-華爾街的謀士們提出了“危機弧形帶”(Arc of Crisis)這一理論,其核心就是放出伊斯蘭激進勢力,使中東產油地區動蕩起來,其餘波甚至可以波及蘇聯南部的穆斯林地區,此計既打擊了歐洲與中東的合作前景,阻礙了歐洲統一貨幣的步伐,又牽製了蘇聯,並為美國今後軍事介入海灣地區做了準備,實在是有一石三鳥之效。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和國務卿萬斯果然把事情辦得很漂亮,中東形勢出現嚴重動蕩,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世界出現第二次石油危機。其實,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真正的石油供應短缺,伊朗中斷的每天300萬桶石油的缺口,完全能夠由美國嚴密控製之下的沙特與科威特的產量補足。倫敦-華爾街的石油兼金融寡頭任由油價暴漲,當然也是為了進一步刺激美元的需求量。他們一手把持著石油產業,一手控製著美元發行,有時左手出招,右手獲利增加,有時則是相反,通過兩手交替運作,世界豈有不天翻地覆之理!

布熱津斯基的另一手高招就是打“中國牌”,1978年12月美國正式與中國建交,中國不久重回聯合國。這一招嚴重刺激了蘇聯,蘇聯立刻覺得四麵受敵,西麵有北約,東邊是美國,南麵還有“危機弧形帶”。不由打了個冷戰的蘇聯立刻中斷了與德國原本就脆弱的合作關係。

當1989年11月柏林牆倒掉,德國人歡慶統一的時候,華爾街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國的經濟學家這樣評價道:

確實,當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曆史被書寫的時候,分析家可能會把柏林牆的坍塌比做令人長期恐懼的日本地震一般的金融震蕩。這堵牆的倒掉意味著數千億美元的資本會流向一個60餘年來在世界金融市場上無足輕重的地區。

盡管德國近年來並不是美國主要的外來投資國家,自從1987年以來,英國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投資國,但是美國人不應該掉以輕心的是,如果沒有得到德國的大量儲蓄,英國是不可能對美國進行如此規模的投資的。[16]

倫敦方麵的感受更加強烈一些,撒切爾的謀士們甚至驚呼“德意誌第四帝國”出現了。倫敦《星期日電訊報》的編輯在1990年7月22日這樣評論道:

讓我們假設統一後的德國將會成為一個善良的巨人,那又如何呢?我們再假設統一的德國教導俄國也成為一個善良的巨人,那又如何呢?事實上,這樣的威脅隻會更大。即便一個統一的德國決心按照我們的規則進行競爭,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有效地阻止德國奪走我們的權柄呢?[17]

1990年夏天,倫敦方麵組建了新的情報部門,大幅增加對德國的情報活動。英國的情報專家強烈建議美國的同行們應該從東德的舊情報人員中招募成員,來建立美國在德國的情報“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