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2)(3 / 3)

要同時滿足這三大條件,也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專家們先是想到“向貧困宣戰”。貧困問題雖然足夠龐大,但是不具備足夠的恐懼感,所以很快被放棄了。另一個選擇是外星人入侵,雖然這足夠恐怖,但在60年代還缺乏可信度,於是又被放棄了。最後大家想到了“環境汙染”,它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事實,具備可信度,在對環境汙染的宣傳上下下工夫,足以達到核戰爭之後世界末日的恐怖程度;不斷地汙染環境的確是在經濟上非常“浪費”的;人民忍受高稅收和降低生活質量,接受政府幹預私人生活,為的是“拯救地球母親”,非常符合邏輯。

這實在是一個絕妙的選擇!

經過科學地估算,環境汙染問題要達到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危機的時間大約為一代半左右,即20~30年。報告的發表時間是1967年。

20年後……

1987年9月,世界野生環境保護委員會(World Wilderness Congress)第四次大會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召開,來自60多個國家的2000名代表參加了這一次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1500名代表驚訝地發現,一份名為《丹佛宣言》的文件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丹佛宣言》指出:

因為新的資金必須被籌集起來以擴大環境保護的活動範圍,我們應該創造出一種新的銀行模式,以便將對環境管理的國際援助與受援國的資源管理的需求加以整合。

這種新的銀行模式就是“世界環保銀行”的方案。

與以前類似會議迥然不同的是,一大批國際銀行家出席了這次會議,為首的就是艾德蒙·羅斯柴爾德男爵、戴維·洛克菲勒和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James Baker)。這些超級大忙人居然在一個環保會議上盤桓了整整六天,向大會介紹和推銷世界環保銀行的金融方案。

艾德蒙·羅斯柴爾德在大會上發言,將這個世界環保銀行稱為“第二個馬歇爾計劃”,它的建立將把發展中國家從債務泥潭中“拯救”出來,同時還能保護生態環境。[12]

請注意,截至1987年,發展中國家的全部債務高達1.3萬億美元。

世界環保銀行的核心概念就是“以債務替換自然資源”(Debt for Nature Swap)。國際銀行家們計劃將發展中國家的1.3萬億美元的債務進行再貸款,將債務轉到世界環保銀行賬上,債務國用瀕臨生態危機的土地做抵押,從世界環保銀行那裏得到債務延長和新的軟貸款(Soft Currency Loan)。被國際銀行家圈出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土地”遍布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總麵積多達500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五個中國的麵積,占地球陸地麵積的30%!

70年代發展中國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銀行家的貸款絕大多數沒有抵押品,僅以國家信用為憑證,當債務危機爆發後,國際銀行家不太容易進行破產清償。當這些債務轉到世界環保銀行頭上後,國際銀行家們賬目上原本很難看的呆賬一下變成了優質資產。由於世界環保銀行擁有著土地作為抵押,一旦發展中國家無法清償債務,這些被抵押的大麵積土地在法律上就屬於世界環保銀行了,而控製著世界環保銀行的國際銀行家們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大片肥沃土地的實際擁有者。以人類圈地運動的規模來看,世界環保銀行堪稱前無古人。

如此巨大的利益,難怪如羅斯柴爾德和洛克菲勒這般人物也要“關心”此次環保大會長達六天之久。

巴西財政部高級官員科斯塔博士(Jose Pedro de Oliveira Costa)在聽到羅斯柴爾德的世界環保銀行提議之後,一夜未眠。他認為,如果環保銀行提供軟貸款,在短期內可能對巴西的經濟有幫助,至少經濟發動機可以再度啟動,但是從長遠來看,巴西無論如何是無法償還這些貸款的,最終的結果就是,作為貸款抵押品的風水寶地-亞馬遜地區將不再為巴西所擁有。

被抵押的資源還不僅限於土地,水源和其他地麵和地下的自然資源也在被抵押之列。

世界環保銀行的名稱比較紮眼,最終以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的名義於1991年成立,由世界銀行負責管理,而美國財政部是世界銀行最大的股東。國際銀行家們的長遠規劃目前正在逐步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