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獨自屹立在那裏,奮力地擊打著擂鼓。事到如今,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這是他能提供的唯一幫助。
於是在這個即將破曉的黎明,孤獨而清越的鼓聲回蕩在天地之間,回蕩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片刻沉默之後,在鼓聲的伴隨下,明軍支撐著疲倦的身體,向前方的小島繼續前進,憑借著頑強的意誌,以及必勝的信念。
因為那本就是屬於他們的土地。
倭寇們慌亂了,他們親眼看見了奇跡的發生,這支疲憊不堪的軍隊忽然重新奮起,征服了泥沼和海水,一步步向自己走來。
被巨大恐懼籠罩的倭寇立刻開始整隊,集中全部兵力在海邊列陣,準備玩一次“擊其半渡”,等待明軍上岸後,趁他們立足未穩,發動攻擊將他們趕下海去。
然而他們再次低估了對手的實力,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登岸的明軍並沒有如倭寇所料,直接發起進攻,而是堅守原地,直到剩下的同伴趕到,排出那個特別的陣形後,才開始繼續前進。這時倭寇們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自鴛鴦陣成形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失敗就已注定。
所以雖然他們來自出產最凶殘野獸的九州,雖然他們負隅頑抗,進攻受挫仍然狂叫著揮刀衝鋒,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在比他們更為勇猛的明軍和威力強大的鴛鴦陣麵前,失敗是他們的唯一結局。
很快戰鬥就演變成了遊戲,倭寇全線潰敗,而明軍則變為三才陣和五行陣,四處追趕逃竄的倭寇,並將他們置於死地。島上的千餘名倭寇要麼被殺,要麼自殺,要麼淹死或被俘,總之無一幸免。
橫嶼之戰就此結束,三個時辰之內,明軍全殲島上倭寇,並解救出被擄婦孺八百餘人,己方傷亡共計十三人。
在這場意誌的較量中,戚繼光和他的軍隊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強者。
戰鬥勝利了,用盡最後一分氣力的明軍再也支撐不住,紛紛躺倒在地,動彈不得,寂靜籠罩著戰後的橫嶼。
戚繼光沉默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他知道,這是勝利的寧靜,是無聲的凱歌。於是一聲高昂的吟唱就此響起: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此即千古傳誦之《凱歌》,青史留傳,餘音不絕。
覆滅
橫嶼之戰的真正意義在於殺雞給猴看,此戰之後,福建各地倭寇皆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囂張放肆,戚繼光乘勝追擊,先後在杞店、牛田、林墩大破倭寇,先後殲敵五千餘人,形勢一片大好。
但這時麻煩來了,雖然胡宗憲總領東南,但福建並不是他的屬地,戚繼光隻是被暫借而已,時候一到還是要回去報到。有這麼好的外援,福建巡撫自然舍不得放走,而且此時正是打擊倭寇的最好時機,如果撤回浙江,必將前功盡棄。
於是戚繼光決定向胡宗憲上書,要求延長租借期,他信誓旦旦地對福建監軍汪道昆表示,胡宗憲是一個通情達理、顧全大局的人,如無意外,事情絕無問題。
但意外偏偏發生了,因為他的這封上書,胡宗憲根本就沒有看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胡宗憲被削去官職,逮捕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