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土木堡 (1)(1 / 3)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揮刀出鞘。

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

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

戰爭就此全麵爆發。

消息傳到京城,大臣們十分緊張,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事發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沒底,但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十分興奮。

此人又是王振。

受賄的是你,查貨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現在打仗了,你還有什麼可興奮的?

要說明的是,王振從來就不是什麼主戰派。正統八年(1443),侍講學士劉球就曾經給皇帝上過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數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禍心,希望能夠盡早整頓兵製,積極備戰。

劉球沒有想到,他出於愛國熱情上書,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

王振看到奏折後,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錢,還是認為劉球是在指責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反正他找了個借口,把劉球關進了監獄,在不久之後,他指使自己的親信錦衣衛指揮馬順殺害了劉球。

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自然是不會有什麼愛國情操的。

他之所以興奮,是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揚威天下的機會。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開始秘密地籌劃。

當時也先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明朝的邊境將領已然不是對手,大同守軍連連失利,紛紛告急,朝廷經過會議,決定派出駙馬井源出兵作戰。

駙馬井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的緊張局勢。

然而就在他出征後第二天,皇宮就傳出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親征了!這正是王振搗的鬼。

王振想要遠征立功,但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威望帶兵出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學生,一直聽自己的話,隻有借助他的名義,才能實現自己統率大軍的夢想!

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朱祁鎮下達了親征的命令,召集大軍共二十萬,立刻準備出征。

這裏要說一下,很多史書都說此次出征共有五十萬人,根據本人考證,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由當時動員兵力時間及京城附近布防情況分析,幾天之內,絕對不可能召集五十萬大軍,當時京城的三大營總兵力是十七萬左右,加上附近軍隊,共計數量應當在二十萬左右。

我們知道,兵家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飯,要睡覺,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

朱棣遠征之時,會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

那麼王振統領的這二十萬大軍出發準備用了多長時間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邊關急報,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這個蠢貨看來,隻要把人湊齊就行了。他事先通過邊報得知,也先隻有兩三萬人馬,所以他征召二十萬大軍,認為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勝。

是啊,這個算數小學生也會做,二十萬對兩萬,平均十個人對一個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腳也能把對手給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