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誌 (1)(2 / 3)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潛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張輔。

張輔熱情地接待了他,共敘友誼之後,問清了朱高煦的意圖和枚青的來意,要說這張輔為人也實在沒話說,是個直爽人,他連睡覺的地方都沒來得及給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來,連夜送給了朱瞻基。

朋友?交情?呸!時務!

朱瞻基知道了這個消息,卻並不想動手,他希望和平解決。

為達到這個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東樂安找朱高煦,希望對方能夠懸崖勒馬。

可是下麵發生的事情卻實在讓人大出所料。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來,迎接他的是氣焰囂張的朱高煦,這位造反兄傲氣十足,竟然麵對天子來使南麵而坐,看那架勢大有我造反我怕誰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麵所說的話就很明顯是他的心裏話了:

“靖難時候,沒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結果太宗(朱棣)聽信讒言,把我封到了這個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籠絡我,現在的皇帝又想用祖製來壓製我,我怎麼可能久居此地!”

接著,他又向侯泰主動出示了自己的兵馬軍器,明目張膽地說:“這些就可以橫行天下了!回去告訴你的主子(歸報爾主),把那些煽動他的奸臣們抓來送給我,再和他接著談(徐議我所欲)。”

看看這些用詞,所謂“歸報爾主”、“徐議我所欲”,給三分顏色,卻想開染坊!無恥一詞當之無愧。

從古至今,像朱高煦這樣的無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明明自己搞陰謀,卻總喜歡誣賴別人,給他留麵子,卻是給臉不要臉。

對付這種無賴,實在是不用講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個響亮的耳光。

其實你很脆弱

到了這個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如何平叛,當時大臣們都認為應該派遣陽武侯薛祿帶兵平叛,而張輔更是十分積極,希望能帶兩萬兵馬去掃蕩他的老朋友。

但楊榮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如果皇帝親征,必定能夠一舉擊敗朱高煦。

張輔不服氣,與楊榮爭論了起來,雙方爭執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卻不能保證勝利,自己親征雖有氣勢,但危險太大,無法保證安全。

正在他猶豫不決之時,大臣夏原吉隻用了一句話,便堅定了朱瞻基親征的信念:

“皇上忘記了李景隆的事嗎?”

李景隆?對,就是那個飯桶李景隆。

當年建文帝把兵權交給這個飯桶,結果一敗塗地。想到這個飯桶的結局,朱瞻基立刻下定決心,親征!

誰說李景隆是飯桶、廢物?從這件事情上看,飯桶廢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後人的作用,功德無量啊!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親征樂安,大軍行動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經到達樂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無賴,但無賴想要幹出點事情來,靠耍賴是不行的,還是需要點本事的。

他原先以為是薛祿帶兵來平亂,並不放在眼裏,沒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親自前來,一下子慌了手腳,組織士兵們抵抗,卻少有聽命者。

這個時候,朱高煦才發現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實在不是等閑之輩,在征途之中,他曾經問手下的大臣們:“你們認為朱高煦會如何行動?”

有大臣回答:“樂安太小,他可能會進攻濟南,以抗拒大軍。”

也有大臣說:“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會帶兵南下。”

朱瞻基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得都不對,濟南雖然很近,卻不容易攻,而且大軍行軍迅速,他也來不及攻擊。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們的家屬都在樂安,怎麼可能願意往南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