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 / 3)

在孫少安一家人為賀秀蓮的到來既高興又憂愁的時候,這位大眼睛山西姑娘現在卻隻有高興而沒有憂愁。她並不知道這家人在背後為她和少安辦喜事而怎樣奔波和熬煎。她隻是一味地沉浸在她自己的幸福之中。

秀蓮五歲上失去母親以後,一直是她父親把她和她姐秀英拉扯大的。她父親除過勞動以外,還是遠近出名的釀醋好手。在黃河岸邊的幹石山裏是收獲不了多少糧食的。但她家靠賣老陳醋的收入,光景不僅沒垮過,反而比村裏其他人家要寬裕一點。因此,她姐秀英長大後,村裏和周圍有不少人家提親事。因為父親單身一人,她年齡又小,姐姐決定招一個上門女婿——結果就和本村的常有林結婚了。

秀蓮在本村上完小學,就沒有再到柳林鎮去上初中。她天性不愛念書,覺得在學校不如在山裏勞動自由自在。

她在十八、九歲的時候,身體就完全發育起來,心中已經產生了需要一個男人的念頭。但本村和周圍村莊她認識的小夥子,她連一個也看不上。她是個農村姑娘,又沒機會出遠門,無法結識她滿意的男人。當然,這不是說她要攀個工作人。不。她知道自己沒文化,不可能找一個吃官飯的人。就是有工作人看上她,她也不會去嫁給人家——兩個人地位懸殊,又說不到一塊,活受罪!

眼看過了二十歲,她苦惱起來了。這時間,倒有不少人家向她提親事,但這些人她早已在腦子裏盤算過了,一個也看不上。她父親、她姐姐和她姐夫,似乎都發現了她的煩惱,先後從側麵轉彎抹角地查問她的心思。她幹脆給家裏人說:周圍沒她看上的男人!

她姐夫對她開玩笑說:“那到外地給你瞅個女婿!”她卻認真地說:“隻要有合心的,山南海北我都願意去!

爸爸暫時有你們照顧,將來我再把他接走……”

家裏人吃驚之餘,又看她這樣認真,就向他們所有在門外的親戚和熟人委托,讓這些人給他們的秀蓮在外地尋個對象……

本來秀蓮隻是隨便這麼說說;她並沒指望真能在外地找個合適的男人。她想,一定不行了,過兩年也就在本地挑選個人——反正不能一輩子老呆在娘家的門上。

可是,突然在她麵前出現了個外地人孫少安!

秀蓮一見少安的麵,就驚喜得心嘣嘣亂跳:天啊,這就是她要找的那個人嘛!他長得多帥!本地她還沒見過這麼展揚的後生!再說,這人身上有一股很強的悍性,叫一個女人覺得,跟上這種男人,討吃要飯都是放心的;隻要拉著他的手,就對任何事不怯心了。相比之下,本地那些想和她相好的小夥子,一個個都成了毛手毛腳的猴球小子!

她馬上把自己一顆年輕而熱情的心,交給了這個遠路上來的小夥子。當少安一再說他家如何如何窮的時候,她連聽也不想聽。窮怕什麼!隻要你娶我,再窮我也心甘情願跟你走!

她愛上少安後,就舍不得離開他了。依她的想法,她即刻就準備跟少安回去結婚。但親愛的少安哥說這太倉促了,他歪好得回去準備一下,最早看明年後半年能不能辦事。

她隻好收回了馬上結婚的打算,但絕對不同意明年後半年才結婚!她提出:最遲在春節就辦事!

少安拗不過她烈火似的感情,也就同意了。

當她把他強留了一個月,他不回家再不行的時候,她就又攆著他來了。她生怕他象一隻鷹似的飛去再不返回來……現在,她來到雙水村少安家裏,就象回到了她自己的家。由於她熱愛自己的心上人,對這個窮家的確沒一點不滿意,反而覺得一切都很親切、很入眼……有文化的城裏人,往往不能想象農村姑娘的愛情生活。在他們看來,也許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頭腦;沒有頭腦就不懂得多少感情。可是實際也許和這種偏見恰恰相反。真的,正由於她們知識不多,精神不會太分散,對於兩性之間的感情非常專注,所以這種感情實際上更豐富,更強烈。

秀蓮到少安家,轉眼間七八天就過去了,但她還是不願意走。少安背轉他家裏的人,偷偷對她說:“你走時給家裏人說,你住四五天就回來了,因此你也不要耽擱太久,要不你爸和你姐他們要操心的。”

她隻是不好意思地摳著手指頭,紅著臉說:“我……舍不得離開你……”

少安親熱地對她說:“你先回去,春節前我就尋你來!”“再讓我住上幾天……”她央求說。

少安看沒辦法打發她,隻好說:“那也行。再幾天就是八月十五,你過了中秋節再走。另外,我們村年年都是八月十四打紅棗,這一天村裏可熱鬧哩……不過,還是讓我給你家裏寫個信,就說你過了中秋節回來,不要叫他們操心。”她說:“不要寫了。等信到家裏,那時我也快動身回去了……”

少安同意了她的意見。秀蓮好高興啊!她又能和少安在一塊多呆幾天了……

農曆八月十四日,雙水村沉浸在一片無比歡樂和熱鬧的氣氛中。一年一度打紅棗的日子到來了——這是雙水村最盛大的節日!

這一天,全村幾乎所有的人家都鎖上了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著筐籃,扛著棍杆,紛紛向廟坪的棗樹林裏湧去了。在門外工作的人,在石圪節和縣城上學的學生,這一天也都趕回村裏來,參加本村這個令人心醉的、傳統的“打棗節”……

一吃完早飯,孫少安一家人就都興高采烈地出動了。孫玉厚兩口子提著筐子;蘭香拉著秀蓮的手,胳膊上挽著籃子;少安扛著一根長木棍;少平背著笑嘻嘻的老祖母;一家人前呼後擁向廟坪趕去。他們在公路上看見,東拉河對麵的棗樹林裏,已經到處是亂紛紛的人群了。喊聲,笑聲,棍杆敲打棗樹枝的劈啪聲,混響成一片,撩撥得人心在胸膛裏亂跳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