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島省的房地產泡沫(3 / 3)

如何把中央給的政策轉化為建設所需的真金白銀?島省行政區政府認為,首先,應該加快外引內聯的步伐,大力引進外資、技術、人才和項目,迅速改善投資環境,重點開發農業和旅遊業,加快治窮致富的步伐,放寬政策,放開市場,鼓勵單位和個人經商,積極發展商品經濟。

“經商熱”很快在島省全島蔓延。與小家電、辦公設備相比,利潤豐厚、大陸市場最歡迎的汽車,成了當時的首選,甚至被稱為“世界第一商品”。有資料顯示,當時整個島省行政區直屬的94個單位,有88個卷入了汽車生意,全區出現了872家大小公司,各行各業都學著買賣汽車。隻要能拿到指標,倒賣汽車就能賺大把的鈔票,這是當時人人皆知的道理。“經商熱”演變成了“汽車熱”。參與買賣汽車的公家和私人都有,工人有、幹部也有。

1985年5月,由中紀委、國家審計署、國家經委以及、g省委省政府等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海南進口倒賣汽車一事展開全麵調查最新章節東荒大世界。調查報告顯示,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島省共批準進口免稅汽車8.9萬輛,實際到貨7.9萬輛,進口的汽車已有1萬多輛被倒賣出島,銷到27個省、市、自治區,花掉國家10多億美元的外彙,“嚴重幹擾國家金融秩序”。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汽車事件”。

查組經過半年多調查,認為島省行政區領導人在“汽車事件”中沒有以權謀私,島省各級把賺到的錢大部分用於開發啟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少部分用於改善單位職工住房和生活。島省行政區領導總結經驗教訓時認為,海南的發展其實是既缺錢又缺人,缺人是第一位的,島省的島情決定了我們開放開發不能太快,不能太急。中央調查組的人認為,“汽車事件”刹車不及,與島省行政區、黎族苗族自治州、島省農墾這種一島三方的行政體製有關,建議“必須盡快解決海南島上的一元化領導問題”。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正式宣告道省成立,成為華夏國第31個省。建省前,島省在建製上隸屬於個g省,而島省在1987年的工農業生產總值隻占g省的5%。

島省建省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是,力爭用2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00美元以上,相當於台灣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那時島省的發電量隻有37萬千瓦,而台灣是1200萬千瓦。因為沒錢,島省的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而基礎設施薄弱,又同時影響經濟發展。

海城,這個原本人口不到23萬、總麵積不足30平方公裏的海濱小城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首府,也成為了全國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國”。而當時的海城市,盡是破爛不堪的街道、混亂的交通秩序。那時海城還沒有紅綠燈,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警察手裏也沒有指揮棒,而是石頭或樹枝,見有人違章就會扔過去。

“十萬人才下島省”為特區的大規模開發填補了人才空缺。島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當時曾收到來信和接待來萬餘人次,其中不乏各類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解決了島省的燃眉之急,這其中也包括後來比較有名的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z省的李書福、還有馮侖、潘石屹這樣的地產大腕。大街小巷擁擠著大量戴著眼鏡、身穿中山裝的知識分子模樣的人。一夜之間,島上已經湧進了15萬人。

人才下島省,所麵對的主要問題是找不到地方住,房子成為最緊缺的商品,房價一路上揚,連那些準備來島省辦廠和搞農業開發的投資者也被吸引,轉而投資房地產。

全國各地的熱錢紛紛流入島省,房價每天上漲上百元之多。那時候拿到銀行的錢太容易了,眼看著有人打電話向銀行要2000萬元,銀行員工就來你的辦公室,幫你辦好貸款手續。2000萬到手後,買下當時很有名的彙宇金城的一棟樓。過段時間,2600萬賣出去,600萬就這樣到手了。精明的開發商們紛紛把倒賣地皮或樓花賺到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把還停留在圖紙上的房子高價抵押給銀行。

當年寬鬆的房地產管理政策讓炒家如魚得水。特別是土地管理和控製政策缺位,各個地方政府均可出讓土地,簽訂一紙協議即可滿大街找下家。房地產進入門檻低,1萬8千家房地產企業,若每家500萬注冊資金的話,僅注冊資本金一項就高達900億,表明開發企業注冊登記環節就有很大的泡沫,表明地方政府過於放縱,結果是流動性充裕,為炒家營造了良好的運作空間。寬鬆的土地政策和房屋抵押政策是房地產泡沫形成的重要條件。炒地就像擊鼓傳花,把地價不斷抬高,接到最後一棒的就是最大的失敗者,拿了地再來蓋樓的可謂教訓慘痛。

島省房價1993年上半年到達巔峰,下半年價格呈現雪崩,半年時間下降47%。1994年又下降13%,1995年下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