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關上車門,不再回頭,每一步匆匆離開的腳步都是在逃離。
他也不想聽見她對自己說對不起。
比起謝謝,更不想聽見這三個字。
陳荔修改完導演要求改動的劇本之後,揉了揉自己酸疼的後脖頸的肌肉。
想起今天鬱淨晨和她說的那句話,笑了。
不要說謝謝嗎?
這句謝謝,在不知不覺中更像是陳荔的口頭禪,時時掛在嘴邊。
做學生的時候,那句謝謝無足輕重。
一旦踏入社會,這句謝謝還有對不起,就成了習慣。
社會中的表麵情誼,塑料友誼實在是太普遍了。
對於陳荔來說,能夠交心的人,有且僅有那麼幾個。
早上和鬱初曉聊天的時候提及,鬱淨晨現在在科技大學讀研究生。
學生和社會人士,已然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了。
真正接觸工作,人才會真正地切身體會什麼是身不由己,什麼是現實。
學生時期的憧憬和天真都隻是夢想裏的烏托邦,而現實是殘酷的、利益的。
起初她因為喜愛開始寫作,大學時期機緣巧合地,作品被翻拍成了網劇,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編劇。
這一切過於順理成章,讓她自以為是地認為她是有天賦的,是理所應當地該成為一名編劇。
她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編劇,寫自己想寫的內容,暢所欲言。
和寫小說一樣,電視劇有更多的政策要求和限製,還要根據導演拍攝畫麵和演員資方的要求修改台詞內容。
在製作電視劇的環節裏,情節是最必不可少的,也是最無足輕重的。
至於為什麼這麼說,電視劇的劇情是吸引觀眾的關鍵之一,卻往往因為資方和演員的一句話,修改大綱,修改台詞都是家常便飯。
而頻繁被修改的劇情成了被詬病的吐槽點,編劇往往成了躺槍的那一個。
維持演員、資方和觀眾之間的平衡,不單是導演的工作,也是編劇的“素養”。
回憶起短暫的編劇生涯,已然是很不容易了。
她關閉腦內紛亂的vcr,拿起手機去廚房倒了一杯溫水。
這個時間點,她的爸媽都已經休息了。
她躡手躡腳地開著手機手電筒,輕手輕腳倒了水回到房間內。
她一邊喝水一邊拿起手機看了一眼時間,已經是淩晨近兩點了。
手機屏幕上還跳出一條未讀消息,來自鬱淨晨。
周末要不要去看電影。
看電影是陳荔高中時的愛好,甚至為了看一場自己喜歡的演員主演的電影逃課。
隻是自從上了大學之後,她就不怎麼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比起電影院,她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窩在家裏用投影儀選一部喜歡的電影打發時間。
隻是這些,鬱淨晨都不知道。
她剛剛想要拒絕,卻又瞧見手機右上角的時間,心想著還是明天再回吧。
下一秒,新的消息又進來了。
還沒睡?
他怎麼知道自己還沒睡?
想到自己剛剛猶豫著婉拒的措辭,反複敲擊手機鍵盤,對方對話框會提示正在輸入中。
大概他是剛好看看自己有沒有回複才看見的。
他竟然也還沒睡。
陳荔好奇他和自己這個夜貓子一樣日夜顛倒的作息,卻也不會主動去問他你怎麼還不睡。
持續聊天的一大秘訣就是,用提問的語氣回複,對方就會給你答複。
於是,她隻是簡單地回了一個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