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八十年代,中國的電子工業都還處在直接複製國外現有產品的階段,自主研發創新幾乎為零。▲∴頂▲∴點▲∴▲∴,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電冰箱產業“一龍生九子”的故事。
前幾年,國內電視台廣告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一到晚都播放同一個洋品牌的電冰箱廣告——阿裏斯頓。但如果你仔細對比,發現每個廣告還是有所區別的。上午播的可能是長風阿裏斯頓,下午就換成了長嶺阿裏斯頓。明再一看已經變成了北冰洋阿裏斯頓,後又換成了美菱阿裏斯頓。
倒不是阿裏斯頓這個公司會變戲法,每換一條廣告。而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四、五年之後,老百姓收入相比於過去有了不得提高。所以居民消費需求一年比一年變得旺盛,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購買家電。
在旺盛需求的刺激下,中國各地的企業在八五年前後,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的家電生產線。美國《新聞周刊》當時甚至還有一篇專門的報道寫道:從香港到日本,從西歐到北美,滿世界都是揮著鈔票,搜羅二手工業設備和生產線的中國人。
而意大利的阿裏斯頓公司,其實並不是一家以製造電冰箱聞名的家電公司。這家公司真正的強項,是生產家用供暖和熱水設備。結果可能是意大利人比較精明,他們敏銳的捕捉到了中國盲目無序的設備引進衝動所帶來的商機,先後把九條幾乎一模一樣的生產線,賣給了長風、長嶺、北冰洋、美菱等九家不同的國內電冰箱生產廠。
在八十年代的老百姓心目中,外國貨的質量遠比中國貨要好。所以這些引進外國生產線的企業,為了吸引顧客購買自家的產品,也樂於在廣告中把“阿裏斯頓”掛在自家品牌的後麵,讓消費者誤以為是中外合資公司。實際上阿裏斯頓除了通過買生產線撈了一筆之外,並沒有真正在中國投資。
而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像電冰箱行業這樣九家位於中國南地北,工廠規模大和管理水平層次的企業,用相同的生產線製造幾乎一模一樣的電冰箱,在之後的三年裏竟然全部都賺錢了。
由此可見,中國老百姓的消費需求被壓製了幾十年之後,一下子爆發出來所孕育的能量是多麼的恐怖。句不好聽的話,在八十年代的中國,隻要能把工廠開動起來,就是讓一群豬來管理也照舊能夠盈利。
既然來錢這麼容易,各家企業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去自主研發。從國家層麵上的政策製定來,是希望能市場換技術,最終實現彎道超車。但搞研發是要承擔很大風險的,企業現有的日子過得很安穩,自然大部分人是不願意冒險的。
但是,這種千篇一律、毫無核心競爭力的狀況,在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年突然遭遇了重大危機。國內政治環境和經濟調控的雙重作用下,居民消費信心受到巨大打擊,中國人幾十年來第一次發現,原來商品也還有賣不掉的時候,顧客也還有貨比三家、慢慢挑選的權利。
正是198-9年的這當頭一棒,讓中國的企業界開始意識到,幸福的賣方市場時代開始一去不複返了。各家企業為了生存,隻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降價是一種手段,自主研發也是一種手段。
引進的生產線很快就會過時,隻有自己掌握了技術才不會受製於人。正是從九十年代開始,一批誌向遠大的中國企業,開始從複製變為模仿,最後一步步走向自主創新。而那些依舊抱著計劃經濟時代老舊思想不放,則很快就被市場經濟浪潮給淘汰下來。
劉暢之所以這麼熱心的向坐在對麵的倪宏誌推銷企業創新的重要性,也是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他從來不是一個安分的人,這個“不安分”並非指惹是生非,而是指他不甘於按部就班、平平淡淡的生活,而是希望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