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像勾踐,我認為可以總結為四句話,第一。沉得住氣。晉代人有一個叫傅玄的。曾經對孫策和孫權兄弟兩個有一個評價,他說孫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明果獨斷,勇蓋天下。敢作敢為,什麼都不怕。孫權的特點是什麼呢?乘間伺隙。兵不妄動。就是孫權從來不輕易用兵。他總是找空子,或者曹操那兒出了空子,或者劉備這兒有空子鑽。他就動他一下,故戰少敗而江東安。基本上孫權是不打什麼敗仗的,這打不贏的話,他要打個平手,那麼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的關鍵是孫劉聯盟,如果孫劉不聯盟,赤壁就是另一個結果,孫劉聯盟是誰促成的呢?一般的讀《三國演義》的人說是諸葛亮促成的,一般讀《三國誌》的人會說的魯肅促成的,其實現在可以這麼說了,真正決策人是孫權。因為大家想一想,劉備兵敗當陽,逃到夏口,已經是驚弓之鳥,手上關羽一萬人,劉琦一萬人,加起來兩萬人,根本抵擋不住曹操的進攻,這個時候劉備隻有一條出路,就是和孫權聯盟。但是這個聯盟能不能成,不由他劉備說了算,劉備要能說了算,一下就聯了,得人家說了算,人家是強者,你是強弱聯盟,那麼孫權這邊誰說了算,魯肅說了不算,周瑜說了也不算,孫權說了才算。而且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孫權早就想這麼幹了,就是在魯肅、周瑜、諸葛亮勸他之前,孫權其實已經有了主張。大家回想一下,周瑜晚上去見孫權,孫權是怎麼說的?孫權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啊,這個事情我們這邊已經討論過好多回了,子布(就是張昭),子布他們的那些意見讓我很失望,隻有公瑾和這個子敬(也就是魯肅),你們兩位說的意見和孤想的一模一樣,公瑾要五萬精兵,一時半會兒做不到,告訴你,孤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三萬精兵,而且戰船、武器、裝備、軍糧全部都準備好了,馬上就可以出發。什麼意思呢,早就準備好了,他早就想幹這一仗了,可是他就是不說,他裝成沒有主意,好象所有的建議都是別人提出來的,都是別人要他這樣做的,他好象沒有主張,其實不是,孫權那時侯二十六歲啊,到處征求意見。先開會張昭說投降,孫權不吭氣,魯肅說不能投降,嗯,對,魯肅說了他還不算,要聽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了還不算,還聽周瑜說,好象都是聽別人說,其實他很清楚,這樣一個重大的決策,一定要讓人家先說,因為這不是一個人搞得掂的事。他們不是提了這個建議嗎?孤不是同意嗎?你們幹。你們的建議嘛,不是你們主張聯盟,你們主張打曹操嗎?你們去聯盟,你們去打啊。如果孫權一開始就把這個態度表示出來,大家心裏頭嘀咕怎麼辦,大家口頭同意,心裏麵不同意,他能好好幹活嗎?所以說這真是叫做會當領導啊。
第二呢,變得了臉。這個孫權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道變了多少回臉,他和劉備原來是盟軍、盟友,親密無間,還把妹妹嫁給他,嫁了沒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操本來是翻了臉的,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拔出刀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後來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聯劉又襲劉,降曹又背曹,曹操來勢洶洶,進攻的時候,他抵抗;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攻勢銳減,他投降;關羽在襄樊威震華夏,聲名大震的時候,他去偷襲;等到劉備兵敗夷陵的時候,他派一個使節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龍小說裏麵的那些人,總是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候,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招,弄得曹劉兩方暈頭轉向,不知道他要幹什麼,這是什麼呢?這也是懂政治。敵我友,敵我友,誰是敵,曹魏是敵,誰是友,劉備是友,問題在於曹魏這個敵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劉備這個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隻好洗牌嘛。反正看著你們兩家,誰要是這家大起來以後,我就聯合那一家,看著曹操這邊大起來了,劉備撐不住了,趕快聯合劉備,後來劉備拿下了荊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漢中,看著劉備大起來了。他聯合曹操。他反正不讓你另外兩家,這個度不讓你過度,他就像一個砝碼,或者像一個秤上的秤砣。他根據情況。他移過來移過去。
而且呢。他還彎得下腰。因為你要變臉,你不可能變得都是凶臉,還要變笑臉有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要彎得下腰,比方說像曹魏俯首稱臣,這就是彎腰嘛。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後代的一些評論,都認為孫權,在這個時候向曹丕稱臣是失節,應該堅持說我就是大漢的臣子,絕對不向你這個篡漢的曹賊稱臣,很多人都是這樣批評孫權的,其實這是書呆子的話。比方說有人就說,“取義不辱”這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方說伯夷叔齊,多有骨氣啊,比方說魯仲連義不帝秦啊,多有骨氣啊,你堂堂一國之君,怎麼能這樣沒有骨氣呢?這個話是不懂政治,作為個人,完全可以學習伯夷、叔齊、魯仲連,你個人行為沒關係,你盡管學習他們,你盡管有骨氣,你盡管去餓死,我們崇敬你。但是作為一個領導人,他不能這樣想問題,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長遠利益,這一點連諸葛亮都是這樣的。孫權稱帝,孫權這邊派人到蜀漢去,說二帝並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承認你蜀漢皇帝劉禪是皇帝,你們也承認我們孫權是皇帝,一個天下兩個皇帝,當然我們都不承認曹魏啊,就不承認他,一個天下兩個皇帝,行不行?蜀漢的群臣說那怎麼行啊,天無而日,人無二君,這天底下就是一個皇帝,就是我們劉禪,別人都不能是皇帝。諸葛亮說還是承認吧,諸葛亮說我們不能跟東吳翻臉,我們需要它,而且諸葛亮說了非常精彩的八個字,諸葛亮這八個字是“應權通變,弘思遠益。”“應權”是什麼呢?審時度勢,“通變”是什麼呢?因時製宜,“弘思”是什麼呢?深謀遠慮,“遠益”是什麼呢?考慮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不要為一時一地一刻的麵子,去吹自己什麼“取義不辱”,諸葛亮說不要為匹夫之憤,所以有諸葛亮這句話墊底,我看那些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